瞓唔著 點算好 課堂二:中西藥治療

瞓唔著 點算好?
class 11 img 8

服用安眠藥物換取一夜好眠,但怕成癮,擔心愈吃愈多?
自古至今,失眠者千方百計為求安睡。古羅馬時代,已開始用罌粟和纈草助眠,當然還有不少人借助酒精。其後,化學家開始研製人工合成、具有安眠效果的物質。

當用則用 能省就省

香港最常用的失眠藥物是苯二氮平,非苯二氮平兩類,通常建議服用期為一個月。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記憶力受損、夢遊等副作用。

註冊藥劑師麥卓怡提醒:
  • 應由醫生診斷,按失眠的成因和徵狀,例如難以入眠、難以維持睡眠或早醒,從而對症下藥,「一般情況,建議先使用非藥物的方法,例如認知行為治療,再決定是否需要處方安眠藥。」
  • 注意是否正在服用可能引致失眠藥物,例如通鼻塞劑(偽麻黃鹼)、哮喘藥、心臟和降血壓藥等。
  • 留意健康情況,「藥物分解透過肝臟運作,長者肝臟功能沒那麼好,藥物的分解較慢,令藥物在體內維持的時間加長。」
  • 安眠藥影響中樞神經,如果跟同樣影響中樞神經的藥物同服,會出現較嚴重副作用,如影響呼吸及昏迷:「嚴重呼吸功能不全、嚴重肝功能不全、重症肌無力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不宜服用安眠藥。」

安眠藥的困擾:

class 11 img 10

副作用

睡醒後可能出現昏沉、想睡、頭暈、精神混亂、肌肉無力等,或影響長者走路不穩,增加跌倒和骨折風險,尤其半夜上廁所要特別注意。

class 11 img 11

耐藥性

長期使用會讓身體逐漸習慣藥物的刺激,若要達到原來的藥效,須增加使用量,出現愈吃愈重的情況。

class 11 img 12

成癮

長期用藥也會使身體產生依賴,出現「沒吃藥就睡不著」的反彈性失眠,可能讓失眠問題更嚴重。

資料來源:《不看會後悔的60個常見疾病用藥問題》

使用安眠藥五大原則
  1. 使用最低有效劑量
  2. 間歇式給藥
  3. 使用天數不超過四周
  4. 緩慢減藥
  5. 避免反彈性失眠

中醫藥治療

「失眠在臨床十分常見,屬中醫學的『不寐』,代表身體內陰、陽、氣、血運行的規律失衡。睡眠時是陰重陽弱,陽氣入唔到陰氣,便會導致失眠。」

class 11 img 14

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副院長李敏表示,從中醫角度,失眠的病因通常是情志失調,出現肝鬱化火、心脾兩虛等失衡狀況,可歸納以下四種:

class 11 img 15

長者失眠通常跟腎虛有關,照顧者的失眠則跟肝鬱或者痰熱有關。他們精神壓力大,導致肝氣鬱結,肝火盛,容易躁熱。

class 11 img 16

飲食失調、消化功能受損傷,「尤其是長者暴飲暴食,吃煎炸或高蛋白質食物,同時缺乏運動,就會出現胃不和則臥不安。」

class 11 img 17

勞逸失調,太過勞累,容易傷脾胃;運動太少,出現「久臥傷氣」,氣血運行的規律受影響,「長者本身心脾也比較虛弱,容易受驚,導致心膽氣虛,較易失眠。」

class 11 img 18

老病體虛,例如中風、糖尿病等,久病後導致氣血不足,容易失眠。

認知障礙與失眠
李敏教授指,中醫認為,腦為髓之海,腎則主心髓,認知障礙症與腎虛有很大關係。腦髓不足,容易導致心神失養,睡不好、早醒或失眠,影響健康,容易健忘。
  1. 「在發病或出現健忘徵狀前,會出現睡不好或失眠徵狀。」
  2. 「小部份屬家族遺傳,絕大部份則是跟年輕時沒有足夠睡眠,多憂思憂慮,休息不足及攝取營養不均衡有關。」
  3. 「睡眠很重要,它讓腦部神經細胞可以休息。」
中藥調理
症狀 處方
・肝鬱引致失眠,尤其有憂鬱徵狀 逍遙散、柴胡疏肝散
・口苦、容易疲倦、頭昏、大便乾硬、容易發怒 龍膽瀉肝湯
・有痰、想嘔、肚痛,驚悸不寧 黃連溫膽湯
・久病後,難以入睡或容易睡醒,健忘、疲累、頭暈、眼花、大便爛、面色較黃、脈虛等 歸脾湯,主治氣血兩虛
・長者陰虛較嚴重,偏瘦、吃得少 天皇補心丹,主治心血不足
・有虛火、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潮熱等 六味地黃丸

針對認知障礙症患者,症狀有虛有實,中醫需要辯證才能處方。

症狀 處方
・心血不足 天皇補心丹
・心脾兩虛,氣血不足 歸脾湯
・容易受驚、緊張、心慌心跳,心膽氣虛 安神定志丸加酸棗仁湯同服

李敏教授說,中醫治療着重固本培元,會先了解臟腑功能的失調問題作出調理,治療需時較長,但較少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