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SE
Englun的82歲嫲嫲患有嚴重糖尿病、輕度中風,並有甲狀腺及關節問題,過去10年一直深受失眠困擾,「日頭瞓得多,夜晚容易醒,之後就眼光光、等天光」。
嫲嫲不時向Englun求助:「瞓唔到呀,你幫吓我啦!」但他坦言,不知道嫲嫲的確實失眠原因,推測她因糖尿病影響內分泌,加上日間缺乏運動故不能入眠。嫲嫲自己也是「估估吓」,「佢好鍾意作一啲原因,例如嗰排食咗啲熱氣嘢,佢就話要食返多啲魚,又或者不斷問人拎啲古方、偏方『補吓』」。
Englun很擔心嫲嫲因失眠導致糖尿病惡化,加上嫲嫲缺乏紀律性,「我冇辦法安排活動叫佢自己做,佢唔會做」。帶嫲嫲求醫,他擔心「醫生只會開安眠藥,佢一向抗拒食西藥,一定唔肯食,我都唔想佢食。」
Englun只好放假時盡量陪伴嫲嫲外出逛逛,令她消耗精力的同時保持心境平和,「抽多啲時間陪佢,如果佢嗰日攰同冇瞓晏覺,個人開心啲,夜晚就會瞓得特別好。」

長者年紀越大,睡眠需要越小?是不正確的。
失眠是老年門診中常見的問題,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陳銀燕的調查發現,香港有三成長者患有失眠,「甚至有文獻顯示,長者失眠比例佔五成。」陳銀燕指出,年紀增長會改變睡眠結構,淺層睡眠時間變長,深層睡眠時間則減少,也較易醒。長者的生理時鐘也會出現退化,幫助睡眠的褪黑激素分泌會減少,所以他們的睡眠質素會受影響,變得沒有規律。
失眠是老年門診中常見的問題,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陳銀燕的調查發現,香港有三成長者患有失眠,「甚至有文獻顯示,長者失眠比例佔五成。」陳銀燕指出,年紀增長會改變睡眠結構,淺層睡眠時間變長,深層睡眠時間則減少,也較易醒。長者的生理時鐘也會出現退化,幫助睡眠的褪黑激素分泌會減少,所以他們的睡眠質素會受影響,變得沒有規律。

外在環境的轉變,亦可能引發長者失眠
- 退休後生活型態改變,白天在家無所事事,無適當的生活規律調節。
- 移民潮下與子女分離的長者感到徬徨,擔心未能自理或子女不適應移民後新環境,有部分則憂慮經濟狀況,繼而誘發低落情緒、孤獨感等。
長者失眠主要現象

入睡困難
上床後難以入睡,輾轉反側30分鐘亦睡不了,情況每周持續3至4日

易醒
入睡1至2小時便醒來,之後難再入睡

早醒
較預期的起床時間提早醒來,很多時清晨3至4點就醒過來

常覺疲累
睡醒後仍覺精神疲累

倚賴藥物入睡

認知障礙影響睡眠
賽馬會耆智園副總經理崔志文指出,認知障礙症影響患者睡眠質素。初期患者可以出街或參與社區中心活動,生活節奏感較強,較少失眠。但不少中、晚期患者長期逗留在房間,照不到日光,眼球沒有受到不同光線的刺激,「冇咁易攰同眼瞓」。照顧者可留意以下情況:
1. 病情及環境變化
- 認知功能有否退化?「腦退化之後,對於物件感知同空間感會有問題,譬如有時光線在物件上折射後,牆上有影子,長者以為有個人喺度」。
- 長者是否因幻覺而失眠?「譬如可能成日話房入面有鬼,或者有人同佢講嘢」,照顧者可留意這些幻覺是因腦退化對環境感知出錯,抑或由精神病導致,後者應向精神科求助。
- 照顧者可從長者視角出發,例如睡在長者床上,可以看到甚麼。
2. 日常動力
- 認知障礙症長者的動力一般較低、容易抑鬱,「好多嘢諗,無啦啦眼濕濕」。
- 日間活動不足,影響晚上睡眠。
3. 藥物副作用
- 部分腦退化藥有導致失眠的副作用。
4. 路易體認知障礙
- 特別的認知障礙症種類,影響長者的睡眠周期及深度,令他們經常停留在淺層睡眠,難以進入深層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