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SE
「嗰陣聽社工講,認知障礙症好易日夜顛倒,我就記住咗。」
Maggie為了媽媽晚上睡得好,花盡心思。她堅持作息規律,每晚9時上床,翌晨起床後,為媽媽換上「出街衫」,室內多開燈;傍晚洗澡後換睡衣,將燈光調暗,讓媽媽知道「幾時係日頭、幾時係夜晚」。
Maggie帶媽媽去日間中心,會細心留意有什麼活動,媽媽對什麼較感興趣,然後回家照辦煮碗。又度身設計家居認知訓練:「媽媽以前係家庭主婦,我就俾啲主婦嘢佢做。」摘菜、釘鈕、摺衫、淋花等等。「盡量做,用下腦,然後會發現佢好多嘢都冇忘記。」
到夜晚上床前,Maggie幫媽咪按摩雙腿,幫助血液循環,盡量不讓她喝太多水,防止夜尿影響睡眠。翌日媽咪睡醒才換片和洗澡,以免打擾睡眠。
Maggie特別提到:為媽媽安排的規律作息,要全家人一起做。媽咪做運動時,爸爸也會參與,全家睡眠時間表也要一致:「如果你要媽媽9點半瞓覺,自己晚晚喺廳睇電視到深夜,佢點瞓呢?」
因腦部下視丘的退化,長者睡眠週期會紊亂,常有白天睡覺,晚上不睡的情形。半夜遊走,最令照顧者困擾。
賽馬會耆智園副總經理崔志文指,認知障礙症長者夜晚可能突然出現一些「信念」,堅持要出門。「試過有兩老,夜晚阿伯話要返鄉下,阿婆攞住刀攔住門,話要劏佢。」他認為,照顧者首先不要覺得出門好危險,不宜直接阻撓長者,可嘗試不同方式解決:

1. 不要否定或責罵長者
「千祈唔好覺得佢好奇怪,即刻話『你係咪痴線㗎?』讓長者保持情緒安定,可主動問:「有冇嘢需要幫手呀?」
2. 開燈,引導長者看鐘
長者因為晚上環境黑漆,容易混淆時間。照顧者可先開燈,然後指著時鐘說:「你要買餸呀?街市未開,出面黑嘛嘛喎。」看看長者有何反應。
3. 轉移注意力
照顧者可順應要求:「出去都要換衫攞鎖匙,不如入廁所洗下手,轉頭我再同你去啦。」長者轉換環境後或打消外出念頭。
4. 設定活動範圍
如果長者執意外出,照顧者可以陪同或尾隨,並設定活動範圍,「出去太耐會好危險呀,你都知道有疫症啦,出去兜個圈算啦!」
5. 尋求第三方協助
長者往往不聽從家人勸告,反而其他人的說話更易入耳。照顧者可與大廈保安員事先協議,若夜晚見到長者無端外出,可幫口:「咁夜,好危險喎!你快啲返去啦!」甚至可在街上向途人求助,請途人勸長者回家。

要幫助長者入睡,崔志文有以下建議:
- 優先考慮非藥物方式
-
1. 培養睡眠習慣
- 「盡量希望長者腦退化前後的習慣唔會好大分別,例如以前11點瞓,沒有理由腦退化後逼佢7點瞓。」如果認為以往習慣不健康,則給予足夠時間讓長者改變,勿操之過急
- 午睡盡量不超過30分鐘,避免日夜顛倒
2. 改善睡前習慣
- 調節飲食,避免睡前喝茶或咖啡
- 減少喝水,以免半夜起來上廁所
3. 留意身體需要
- 被、枕頭及床褥會影響睡覺姿勢和舒適度,並導致痛症問題,認知障礙症長者不懂表達,照顧者可按長者需要打造睡眠空間
- 如長者有腳腫問題,可以睡前浸腳紓緩
- 若長者有前列腺、糖尿或尿頻問題,應求醫對症下藥
4. 改善環境佈置
- 調暗燈光、保持環境安靜;或讓長者開燈睡覺,增加安全感
- 如有需要可開收音機,讓人聲陪伴長者入睡
- 告訴長者房外有人,讓他們安心
5. 正面鼓勵
- 長者不願睡覺,不要懲罰、責怪或威嚇他們:「你而家腦退化喇,仲咁夜瞓!」可以讚賞、欣賞方式規勸:「如果你今日早啲瞓就好喇,陪我一齊瞓啦。」
其次考慮藥物介入
若上述方法效用不大,可考慮求醫,「屋企人要開放,需要搵專業人士或醫生提供意見,不一定第一次就開安眠藥,最重要屋企人願意提出,先至有機會處理得到。」崔志文補充,現時一些新款安眠藥,較不易產生依賴,並且專門針對認知障礙症人士。
- 《認知障礙症100問》一書中,建議長者透過家居活動,改善睡眠狀況:
1. 作息有序
習慣每天早、午有不同類型的活動;長者在黃昏及晚上容易混亂及神志不清,故天色轉暗或將近黃昏前,宜拉上窗簾,避免長者感到不安。
2. 投其所好
配合喜好安排活動,例如打麻雀、下棋、看報紙、聽舊歌。
3. 發揮所長
選擇一些與以往工作有關的活動,讓長者投入參與並增強信心,例如打字、織毛衣、園藝等。
4. 體能活動
每天30分鐘運動對身體有益,亦可消耗體力,有助入睡。
5. 維持社交
長者外出有助掌握時間,多接觸不同人亦可刺激認知功能。
院舍長者如何安排?
耆康會與香港城市大學曾就長者失眠情況進行調查,在404位居於院舍及社區的受訪長者中,86%院舍長者及66%家居長者均有睡眠欠佳情況,其中逾2.5%院舍長者同時有抑鬱傾向。
- 幫助院舍長者入眠
-
賽馬會耆智園副總經理崔志文認為,最重要是為長者營造熟悉感及安全感,他建議照顧者:
1.預先錄製兩、三條短片或聲頻,勸長者入睡,例如「媽媽早抖喇」等,院舍職員可播放給失眠長者聽,讓長者安心。
2.準備長者熟悉的物件,「有長者瞓覺鍾意攬住、聞住或捲住一些事物」,例如公仔、衣物、香薰等。
3.若院舍沒相關設備,照顧者可為長者購買一部私人光照治療機,叮囑院舍職員定期使用,有助缺乏日曬的長者補充褪黑激素。
4.多帶長者去戶外曬太陽、做運動。
5.提醒院舍職員,若長者午睡多於半小時便要叫醒。
6.照顧者與院舍溝通,看能否自備床褥、被及枕頭,並額外預備兩至三套作替換。
7.照顧者可與院舍商討,以其他方式代替綑綁,例如安裝警報器、紅外線感應器、壓力踩板、床頭叮噹等,一旦長者自行下床,院舍職員可立刻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