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父母選擇身體檢查項目?
本身已70歲的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所長胡令芳教授說她一生只做過一次身體檢查。「做基本身體檢查,量體重、度血壓、驗血沒有壞,但對於長者來說,檢查必須是全面性的,涵蓋身體、心理、社交和功能性。」她說。
我們會按階段檢查嬰孩的成長、發展、視力、聽力等,以確保他們正常生長,沒有發展問題;老人的身體機能隨年月退化,所以子女亦應該安排他們定期做針對性的檢查,盡可能減慢退化速度,讓他們趁還有能力時,安排好自己餘下日子的生活。
身體方面,定期量體重,避免過重加重器官及關節負荷;度血壓,降低患上心、腦血管病的機率;驗血糖以預防糖尿病;驗骨質密度以監測骨質疏鬆危機;75歲前維持大腸癌篩檢。這些都可以。
但事實上,好多檢驗項目的指標,不及年齡增長的風險大。例如膽固醇水平,30歲時可能膽固醇水平越高,患上心血管病的風險越大;但到80歲時,無論膽固醇水平是高是低,患上心血管病的風險都不會減少,這時驗血驗膽固醇便變得沒有意義,搞不好又要多吃降膽固醇藥,加上記憶力衰退,吃多吃少「亂晒大籠」。
骨質密度檢查
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即DEXA)
針對:骨質疏鬆
方法:以兩種不同能量水平的X光去掃描腰骨及大腿骨,因應不同密度的骨質對X光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以推算骨質密度
標準:根據世衞標準,與健康年輕人的平均骨質密度相比,差值達到或者超過2.5個標準差﹙–2.5或更低﹚即為骨質疏鬆
風險:微量輻射
US 美國預防醫學服務工作小組 B級 建議年滿65歲的所有婦女接受骨質密度測試。未滿65歲的停經婦女,如果經臨床評估有較高骨質疏鬆風險的,也應接受骨質密度測試。
肌肉機能評估
記憶力衰退是很多老人的問題,有關嚴重腦退化至有認知障礙,前文已有所述,子女必須留意父母可有相關徵狀。老人的另一項挑戰是機能退化,包括常見的肌肉流失和少肌症,會影響簡單如上落樓梯、洗澡、買菜等日常生活的個人活動能力。大家可問問父母下列簡單問題,了解他們的情況。
SARC-F少肌症風險評估
提起或攜帶5公斤的東西會感到困難嗎? |
0分 沒有困難 1分 有些困難 2分 非常困難或未能做到 |
從一間房步行到另一間房會感到困難嗎? |
0分 沒有困難 1分 有些困難 2分 非常困難、需要協助或未能做到 |
在座椅或床上起身會感到困難嗎? |
0分 沒有困難 1分 有些困難 2分 非常困難或需要協助才能做到 |
行上十級樓梯會感到困難嗎? |
0分 沒有困難 1分 有些困難 2分 非常困難或未能做到 |
過去一年你跌倒過多少次? |
0分 0次 1分 1-3 2分 4次以上 |
4分以上表示可能有少肌症
進一步的自我測試還包括以下簡單活動:
- 雙手交叉放胸前,坐在椅上,直身站立,再坐下,重複五次,能以不超過12秒的時間完成嗎?
- 以正常速度走8米,能於8秒之內完成嗎?
至於其他器官的退化,出現問題時都應該立即作出檢查。例如視力模糊,老花、青光眼、白內障,全部有方法處理。聽力不佳,可以大大影響社交活動,讓醫生檢查耳道,做聽力測試,簡單的戴助聽器便可解決問題,如果是因腦退化和其他慢性病影響聽力,亦可針對性處理。
牙醫也是必須年年見的。胡令芳說:「好多長者因為牙痛、咀嚼困難等就寧願不吃,結果導致營養不足 ── 蛋白質不足會影響肌肉,維他命不足會影響大腦,後果可大可小。」
老人抑鬱也不可小覷。抑鬱症是一種情緒障礙,患者會持續感覺悲傷。長者要面對退休、退化到喪偶等問題,假如因個人性格、腦細胞的神經傳遞物質失衡、或得到的支援不足而處理不到負面情緒,最差的情況可能會導致老人自殺。根據香港撒馬利亞防止自殺會的公佈,2018年60歲以上自殺死亡個案共有353宗,佔總自殺死亡數字36.96%。所以一旦發現老人有情緒問題,應盡快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忙。
胡令芳認為,總之60歲後,有病主動求醫,無病無痛就該著手改善生活習慣。「60歲前要工作,可能日日只可食快餐。但一個人退休後便有好多空間可以選擇食物、做運動和睡覺。」顧好這三件事,比年年驗身更重要。
長者身體檢查資料
檢查項目 | 針對 | 檢測密度 |
體重指標 | 腦血管病、心臟病、糖尿病 | 每年一次或以上 |
血壓 | 腦血管病、心臟病、腎病 | 每年一次或以上 |
血糖 | 糖尿病 | 每三年檢查一次空腹血糖水平 |
骨質密度 | 骨質疏鬆、骨折 | 65歲以上婦女及70歲以上男士每三年檢查一次 |
大腸 | 大腸癌 | 50至75歲人士每一至兩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測試;或每五年接受一次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十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
肌肉 | 肌肉流失、少肌症、平衡力 | 視乎症狀 |
牙齒 | 牙石、蛀牙、牙週病 | 每年一次 |
視力 | 青光眼、白內障、老花 | 每年一次 |
聽力 | 聽力衰退、弱聽 | 每年一次 |
認知功能 | 腦退化 | 視乎症狀 |
情緒 | 抑鬱症 | 視乎症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