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銀舉辦的「好命人工作坊」,參加者分小組討論及表達對醫療意願及殯葬安排的想法,再有活動讓參加者跟親友分享。這次討論殯葬安排,參加者請來親友,圍在一起分享對最後一程的想法。
「如果可以瞓覺走,就真的很開心。」參加者一臉笑容,將在好走拍賣中投得的「在睡夢中離世」緊緊拿在手上。拍賣很激烈,原來大家都嚮往在睡夢中走,無痛無憂。
大家對好死的想像和要求各有不同:有人不想受疾病折磨、有人想臨終前仍有自理能力、有人想自主地安排及決定身後事。在這次工作坊,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跟親友當面說、當面問。
拍賣期間,有女兒對爸爸說:「這裡投不到不要緊,我們以後給你。」爸爸想離世時家人都在身邊的意願,女兒直言從今日開始「入晒腦」。
留給最愛的話
大家圍在一起看生前告別式的影片,在卡片上為最愛的人留下一些說話。但如果活著時來不及說、來不及寫,那在離世後還有方法連繫嗎?
攝影師Frankie每次與家人去拜祭爸爸前,都會去紙紮舖買爸爸喜歡的祭品。幾年過去,Frankie心裡面一直有個疑問:「爸爸收得到嗎?」燒紙祭品的舉動是基於思念、想傳遞心意,還是純粹遵守傳統?這一切觸發了他拍攝作品〈化靈為物〉。
在場的老太太聽了便說:「你燒多少都是你的紀念,紀念歷代祖先。」旁邊的年輕人很認同,他的爺爺生前愛好杯中物,現在每次拜爺爺都會帶上一枝紙紮XO。但另一位爸爸就覺得為離世者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讓自己心安理得,始終都是生前最重要。
不斷改變主意
隨著活動完結,第一期好命人工作坊圓滿結束,參加者都有些改變。
「一定是不想對方辛苦,才算是向親人表達心意嗎?」
一位從事醫護的參加者說,以前每當看到病人家屬在急救問題上拿不定主意,總會忍不住放下手頭工作,勸家屬不要做無效急救,別讓病人受苦。在工作坊,他更明白醫護意願背後的意義,他的想法也未必適用於每一個人。
另一位參加者也說:「真的多了很多猶豫不決,要考慮的事情多了。」來工作坊之前,他覺得甚麼都不要做就好了:不要插喉、也不要心肺復甦法。但一路討論,他就發現醫療決定原來很複雜,不同情況下各有很多選擇和考慮,很難一句「甚麼都不要做」就定案。
「一、兩年之後,就算同一班人坐下來,想法都可能變得不一樣。」
其中一位參加者希望這工作坊可以定期舉辦。面對死亡的想法有很多,隨著人生歷練轉變,對最後一程的意願亦一直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