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觀美味軟餐 吞嚥困難有啖好食
文:宋霖鈴
民以食為天,照顧也不例外。
與去年相比,今年展覽的軟餐、照護食 相關展區,足足大了一倍。場內的「樂齡美食展覽館」好像大觀園,有言語治療師坐陣,軟餐展品琳瑯滿目,互動元素增加,甚至有即場軟餐烹飪示範。照顧者從吞嚥困難評估,到如何落手煮軟餐,以至協助長者復康,都可以即場找相關團體查問,廣收資訊。
館內最搶眼的,是各式精緻美觀的軟餐。我認為撇除外觀,對照顧者而言,軟餐的方便性、營養含量同樣重要──高溫翻熱會否溶解?長者邊吃邊掉,夠不夠營養?
東華三院社企CookEasy最近推出的家滋味軟餐,便顧及這些需求。產品經攝氏100度加熱後會維持原狀,不會溶解,讓長者吃得企理;一餐的食物份量亦經營養師審核,具一日所需營養。而這並沒有犧牲食物的外觀及味道,三文魚、鮑魚、菜心等產品原味濃郁,還有令人驚喜的豆沙湯圓,不黏喉的外皮富米香,內藏香甜紅豆蓉,桂花薑汁也經增稠。
亦有社企提出大膽構想──在快餐店吃軟餐!保良局去年成立的社企「 一點回味」,主打中式口味軟餐,如柱侯蘿蔔牛腩、蓮藕炆排骨等,長者念掛的家常味道。團隊現時除了在固定中心提供外賣及到會,未來更會於多個地點設立智能熱櫃,當中包括3間港島區大快活。先經網上預訂,再到熱櫃取餐,便可即場享用熱呼呼的飯盒。
過時過節,要是同枱飯腳大魚大肉,長者卻只能吃軟餐食品,難免壞心情。可以為不同吞嚥程度人士,提供相同食物嗎?基督教靈實協會「 ED計劃」(Eating In Dignity) 展示的節日軟餐餐盒,正正演繹如何「一視同仁」。同樣有酥炸蟹鉗、龍蝦汁大蝦、藕片炆豬肉、壽桃包的兩份節慶餐點,乍看相同,其實只有右方一份是軟餐,左方則是正常食物。餐點雖然現時只提供予院舍,但精美得幾可亂真的軟餐造型,也令人期許未來的本地軟餐,可循更精緻、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這兩年疫情,原來亦間接促進了某些科技發展。例如以往評估吞嚥障礙,要到醫院做入侵性、令人不適的內窺鏡吞噬檢查,或數千元的X光造影檢查。疫情下,為免接觸患者分泌物,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集中研發頸部聽診技術,只要把聽診器放上頸部,收集數據並加以分析,便可捕捉吞嚥運動的聲音。這與同樣非入侵性的超聲波影像技術互相補足,一看一聽,令患者做評估有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