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為照顧喪親者的感受,醫院高層於是發表了「紓緩治療服務策略」,提及殮房環境的設計,改名惜別間,讓人感受一份尊嚴和尊重。
殮房的自述

我叫殮房,位於醫院偏遠角落的地下二樓,有人說我是管理層的棄嬰,患有嚴重先天性缺陷,瑟縮在陰冷又神秘的一隅。我並不介意這難堪的身世,反而落得「冇皇管」的自由。

我沉默而卑微,但請別忘了我的貢獻 ─ 掌管全院病人的「終極出入」,每年香港超過八成死者的家屬會來這地方辦理遺體手續。

我一直與世無爭,「死亡」是我的別名,「入棺為殮」把我的本性一語道破 ─ 存放遺體待人領取。半世紀以來我「家徒四壁」,把自己封閉在四堵牆內,割裂死亡與人世。誠然,陰陽相隔,世間事與我何干?萬想不到幾年前幾宗出錯遺體的事件,令我暴露在世人的鎂光燈下,遭人唾罵。

病入膏肓的棄嬰

管理層如夢初醒,發現這棄嬰千瘡百孔病入膏肓,緊急為五臟六腑修修補補,引入電腦系統和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無線射頻辨識技術)監控遺體出入。一下子我贏盡史無前例的注目,但我對這頗有微言,為甚麼平日不瞅不睬不聞不問,一有事故就大刀闊斧呢?我才發現自己強大的能量,竟可以震盪醫管局高層和整個社會!

事件過後,我以為可以回復「棄嬰」的角色,「我走我的陽關道,你過你的獨木橋」。這時有人看出我本性善良,加以培育或可成可造之材。天呀,請各位高抬貴手,整頓別太激進,我這副骨頭受不了! 

事緣有喪親者向管理層投訴,殮房環境陰森冰冷擁擠,去殮房的路途幽閉陳舊,羞辱死者也羞辱家人;也有人說移交遺體時員工把遺體肆意放在地上,家屬要蹲下辨別,如在街市攤開的死魚供人確認,沒有尊嚴也缺乏尊重,叫她痛上加痛……

喂,先生小姐,這裡是領取屍體的地方,我安全存送也有問題?我做好本份就行了,又要尊嚴又要尊重,街市買菜保證要「搭」棵葱嗎?我正想抗辯,卻立時噤聲,因為也許我太傳統太保守又「宅」得太久了,已和社會的期望脫節,反抗只會被罵食古不化。

照顧喪親者感受

近年醫院重建,管理層決心委我大任勞我筋骨,向我開刀弄得我死去活來。高層說,要為我重新「定位」,除了負責遺體出入外,也要照顧喪親者的感受,於是發表了「紓緩治療服務策略」,提及殮房環境的設計,需讓人感受一份尊嚴和尊重,設計上也要與時並進,更迎合喪親者需要……

這令我暈頭轉向,原來我除了照顧死人,也要注入「人性化」的思維……我很有興趣知道這葫蘆裡賣甚麼藥,而令我更吃驚的是,除了改頭換面外,某間醫院有人企圖褫奪我的名字,覺得我落得如今田地,部分原因是「改錯名」,為了「去污名化」 (destigmatisation),也讓喪親者好過一點,套上「惜別間」的名字,令醫院的「殮房」壽終正寢。

我明白背後的苦心和用意,用上和生者感受掛鈎的「惜別」,以表達「珍惜、依依別離」之情,這死亡的地方一下子有了新的意思。好,我放遠目光,看他們能把我怎樣!新名字必須配合改變,如果「這裡只存放遺體」的本質不變,改名只淪為換湯不換藥,「整色整水」譁眾取寵,像明明是「劏房」卻改了個「豪庭雅苑」的名字,虛有其名,自欺欺人,更惹人反感,要時可能我又得把原名討回來!

我想了又想,聽起來這彷彿也有意思。轉變,說到底我還是期待的,畢竟不再做棄嬰也頗威風!新環境新服務新思維,的確會令這地方很不一樣,殮房有些事,該回不去了,我就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