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是一位嚴重智障人士的母親,她的兒子由出生開始,就一直需要她全面照顧所有起居飲食,十五年來從不間斷。小敏是十分盡責,每天都非常辛苦地照顧兒子,尤其當他日漸長大,有些照顧工作例如洗澡、更衣等,就更吃力,她甚至因此而出現關節勞損等問題。即使她已經無微不至地照顧兒子,但最終他都因為患上傳染病併發器官衰竭而去世。她當然十分傷心,但更難過是聽到有親友跟她說:「他死了也是好事情,過去你每天都要辛苦照顧他,連自己的生活都沒有了。現在終於可以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所以你都不要太難過了。」
或許你會感到驚訝,為何有人可以對一位兒子去世的母親說出這般殘酷涼薄的話。但事實是她的親友真心地希望安慰她,希望可以減輕她的悲傷。要有效安慰喪親者,除了我曾提及「不要比較哀傷」外,第二點是「千萬不要對哀傷抱有假設」。小敏的親友就是犯下這毛病,不小心地忽略了一位母親失去兒子的悲傷,反而假設她十多年來作為照顧者必然已經非常吃力艱難,因此她兒子的去世能讓她放下包袱,她自此能夠輕鬆愉快地開始自己的人生。
為哀傷訂下假設,會容易產生期望和論斷,即是「母親死了,她過去辛苦地照顧你,你應該要傷心的」或「你前夫死了,你與他都沒有關係,你都不用太傷心吧」等想法。一旦對方的哀傷不符合自己的想法,這些話或者就會成為批評之辭,甚至讓喪親者感到壓力,認為自己不夠哀傷或太過哀傷都是自己的問題。
小敏在兒子去世後大約半年,仍然掛念兒子,並且感到哀傷,也沒有鬆一口氣的感覺,以致她一度質疑自己是否患有精神病。後來我在會面時用這番話開解她:「兒子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即使他是一位殘障的孩子,你在照顧過程感到辛苦乏力,你從來都不會埋怨他,不會放棄他。你大可不用理會其他人的想法,因為他們不能完全理解你和兒子的關係,以及你們之間的愛。你愛他,他同樣非常愛你,所以你掛念他是正常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