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死亡來得突然,新冠喪親者難以送別親人,構成失去自主權的感覺,特別易受憤怒情緒影響。賽馬會安寧頌項目總監提出「多啦A夢法寶」緩解傷痛。

周燕雯:疫下喪親

文:劉偉琪、宋霖鈴

疫情下的死別,也許比一般更難承受。

賽馬會安寧頌項目總監周燕雯在「死在疫時,活在逆時」講座上指出,新冠喪親者難以送別親人,構成失去自主權的感覺,特別易受憤怒情緒影響:

「死亡來得太突然,喪親者會覺得失去控制權、自主權,好無助。心理上唔自在,就會衍生易怒、想投訴的情況。」

周燕雯引述一份於2020年尾進行、針對內地新冠喪親者的研究,可見喪親者面對以下情緒困擾:
49%喪親者長期哀傷
20%喪親者患創傷後遺症
70%喪親者患抑鬱症、65%喪親者有焦慮徵狀

她坦言,以上數字令人擔心,「這是2020年的數字,現在第五波疫情勢必更嚴重」。

她引述文獻指若家屬無法瞻仰遺容,首6星期會較悲傷;如能夠參與或計劃喪禮,則能輕微緩解哀傷情緒。

以往,喪親者可尋求面對面的喪親輔導,但疫情下許多服務改以電話或視象進行,周燕雯指許多不適應遙距溝通的喪親者因而打退堂鼓,無法得到專業的情緒支援。

而疫下喪親帶來的負面情緒,可持續一段長時間。周燕雯提到「喪親負擔過重」(Bereavement Overload)這個概念:

人生總有大大小小的喪失,每次喪失所衍生的悲傷都會累積起來,如果能夠應付,便可如常生活,但要是突然發生巨大創傷或災難,舊創傷就有機會復發,令情緒再度陷入漩渦。

對疫下喪親者而言,親人離世可以是一個刺激點:「令你睇到好多嘢以前控制不到,很多回憶或訊息刺激,會令人負擔過重。」

「任何分離都係痛苦,好唔容易面對。」賽馬會安寧頌項目總監周燕雯在「死在疫時,活在逆時」講座上坦言,不要期望有什麼方法使喪親後不傷心,而且「唔好覺得哀傷有問題。」

這種痛徹心扉的哀傷,她認為是不能治療,亦無法斷尾的:「過咗一段時間,可能會慢慢恢復平靜,但就算去到人生終點嗰日,呢個傷口都會存在。」

即使是專業人士,也可提供一些處理情緒的方向,無法為喪親者「解決」悲傷。

面對喪親,周燕雯建議運用「彈性腦筋」(cognitive flexibility) ,嘗試用不同角度看待死亡、內疚和寂寞:「佢點解會死,其實唔係完全關你事,背後有好多因素。」

同時亦可以嘗試與死者調換角色、易地而處:「如果你係死咗嘅爸爸,你會點諗呢?」

她強調:「記住你嘅反應正正代表緊你幾咁重視、你有幾愛你嘅親人,所以就算有好多眼淚、好唔開心,正正代表你有一份愛,而死者有福氣去享受這段關係。」

講座尾聲,她提出以下「多啦A夢法寶」緩解傷痛:

1. 時光機
→ 不要停留過去,「花多啲時間睇現在,留少少時間睇將來」

2. 指引天使
→ 不怕找人幫忙,向親友或專業人士尋求方向

3. 助興樂園
→ 多回憶快樂事情,懂得令自己開心,「當你覺得好失落嘅時候,其實你值得開心,過身親人係想你開心」

4. 記憶麵包
→「當你有開心嘅事,就寫低喺個麵包度,等自己有長久記憶」

5. 縮小燈
→ 不要小事化大,「一啲好小嘅問題,就由細去睇,唔好擴大件事」

6. 算了算了棒
→ 讓自己學會捨得、不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