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向家人表達意願
陪長者去飲茶,哪間酒樓好?吃什麼點心?若事前沒有共識,可能鬧得不愉快。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專業顧問楊智恩,向認知障礙症人士及家屬講解「預設照顧計劃(ACP)」和「預設醫療指示(AD)」的重要時,常用飲茶例子切入討論。她在「世界認知障礙症月」論壇上強調:即使一家人關係良好,亦未必完全了解彼此心意,何況是臨終照顧、紓緩治療、急救與否的生死大事?長者有責任自己做決定,「唔好乜都叫仔女揀」。
尤其是認知障礙症中晚期病人難表達意願,醫療決定權往往落在家屬身上。但家人做決定談何容易?有研究發現,家人很多時會猜錯病人心意,甚至作決定後感到後悔、內疚和困擾。
因此,最好解決方法是:「早啲傾、早啲預備。」趁著仍有足夠認知能力,及早訂立ACP和AD。楊智恩憶述,有一名伯伯有十兄弟姊妹,妻子很早去世,他表明自己「活夠了」,病危時不需要維生措施,曾經因心臟病入院但拒絕做手術,與女兒冷戰了幾個月。社工追問下,伯伯透露看見兄弟姊妹先後離世,感到人生無常:「咁辛苦做乜?舒服緊要過長命。」女兒終於明白爸爸的想法。
另一位伯伯的意願剛好相反,明知心肺復甦術的風險,仍然堅持要做。楊智恩:「因為佢以前好窮,捱世界捱出來,心願就係留多一日命,睇多一日呢個世界。」
在這些事例中,家人需要明白的,不單是長者選擇「救」或「不救」,更重要是選擇背後的原因——透過溝通了解長者的價值觀,從而諒解對方,別讓臨終抉擇成為終生遺憾。
華人社會較忌諱談論死亡,照顧者如何提起話題呢?楊智恩:「每個人都有道門,唔知幾時會打開。」她建議在日常生活找機會,輕輕打開話匣子:
親友去世
借別人的故事問:「如果係你,你會點呀?」
電視廣告
例如播綠色殯葬廣告,乘機問:「唔知骨灰龕幾錢?原來可以海上撒灰,你覺得點呢?」
春秋二祭
拜祭先人時,分享自己對後事安排的看法,然後問長者意見
長者因病入院
可能長者意識身體轉差,開始要準備日後安排
有些時候卻是長者想談,反而照顧者避忌。楊智恩說,曾經有長者聽完相關講座,回家想跟子女分享,但未開口已被打斷:「大吉利是!」其實長者想說:「我已經揀好咗,我想將來點樣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