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雖然安樂死/醫助死亡是病人主張,但家屬未必能夠理解,亦容易陷於矛盾

家人安樂死,照顧者點諗?(下)

港大教授周燕雯: 家人回想是否好決定?

「知佢想點,但仍然會掙扎。」

雖然安樂死/醫助死亡是病人主張,但家屬未必能夠理解,亦容易陷於矛盾──是否真的為他好?用盡其他治療手段了嗎?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周燕雯引述研究指,安樂死喪親者的內疚情緒,源於「不斷回想這是否最好的決定」,擔心未有盡力,便容讓家人「尋死」。

其他常見情緒,包括接受死因研訊時,擔心自己做漏醫療步驟,惹來誤殺質疑,甚至被起訴。要是社會風氣保守,旁人不理解安樂死,喪親者會感到被孤立及羞愧,害怕披露心聲。

周燕雯強調安樂死病人若與家屬一同決策,過程中真誠溝通,坦露想法,嘗試達致共識,可減低家人的壓力。她坦言,這在家庭主導、重視長幼有序的華人社會不容易,「長者把想法告訴晚輩,是否等價、詳和的溝通?還是一面倒地講,無得揀?」而且華人社會重視面子,「會不會礙於面子,擔心久病令家人帶來負擔,才揀安樂死?明明是為家人,卻說成是個人選擇?」

這些文化因素不容易改變。周燕雯建議,喪親者多一點尊重病人意願、確認病人自主權。

她相信每人各有判斷,但仍然建議病人善用紓緩治療、安寧照顧等替代方案:「希望大家畀上天少少時間,看看能否適應。」

周燕雯最後反問:人到晚期像片枯葉,選擇自然掉落,還是強行剪去?

睇返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