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藝術:個人出版小雜誌
藝術: 個人出版小雜誌

「讀一本Zine(小誌),是讀裡面的熱情。」Forrest由2014年開始出版《薄簿仔》,第十期最後一期,發佈會也是告別展覽。

十期《薄簿仔》代表Forrest不同時期的思潮:第三期「家庭」和第四期「時間」就是Forrest在爸爸過身後的思考,「我們跟家庭的關係是既近且遠的,血肉相連但又割裂,很複雜;時間也是,只有溜走,沒法追回,有種感受在裡面。」

「當時突然覺得自己出本刊物也不錯。」Forrest找了幾個朋友提供內容,就有了《薄簿仔》──一本讓不同創作者就著同一主題各抒己見的小誌,有文章、也有圖像,「薄薄一本小書也可以有吸引力和有內容。」

除了《薄簿仔》,他還有另一本小誌《Zinema 電影自學誌》,Forrest笑說:「這是一個電影迷給電影的情書。」電影帶來感動和想法,有些人會寫成影後感、有些人會畫圖畫,而Forrest就將自己的私人筆記和資料搜集轉化,做一本小誌,用輕鬆的方法介紹電影知識,「電影刊物門檻不要太高,透過小誌自學也很有趣。」

主流出版有既定準則、流程、門檻,也有市場考慮,獨立出版的小誌可以完全不理會。插畫師很喜歡占基利,Forrest乾脆就用來做《Zinema 電影自學誌》第四期主題;Forrest很喜歡電影《迷幻列車》(Trainspotting),便用來做第五期主題,還做了一張模仿九十年代報章的海報。

創作很自由,但作為全職的出版社書籍設計師,要分身做兩本小誌,並不容易。Forrest身兼多職,要做編輯、要聯絡作者、還要設計,他形容做小誌的過程是:「漫長、痛苦、又滿足。」 時間始終不夠用,「就把時間壓縮吧。」他很幸運,老闆很認同他辦小誌的理念,不時讓他請假擺攤。

「世上有許多我們想不到的蝴蝶效應。」Forrest在北京遇到一名來自德州的美國人,他很喜歡《Zinema 電影自學誌》第七期「Boyhood」;又在台灣遇過一個澳州人,站在攤檔前看了很久,終於買了《Zinema 電影自學誌》第五期「迷幻列車」;Forrest笑指電影是種國際語言,「談電影、分享興趣,很自然、很愉快。」

最初小誌反應不好,Forrest也有氣餒,想過放棄。但當問到是怎樣堅持下來,他卻笑說:「也沒有甚麼,這不是勵志故事,只是休息一會,be yourself 吧。」休息過後,Forrest又繼續,還跟朋友一起創立了Zine Coop,不時在網上介紹本地創作人做的小誌,又開辦小誌工作坊「周圍走Zine」,帶著參加者走進社區,重新觀察、認識,再用小誌記錄自己對社區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