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狗・狗・狗:萬一先走?
狗・狗・狗:萬一先走?

去年七月,七十歲的李伯伯因為急病離世,他生前和太太在大埔的村屋收養了二十八隻流浪貓。

伯伯走後,李太無力照顧,業主也要求收樓,於是香港拯救貓狗協會在短短四日內,為二十多隻貓找到領養人,只留下年紀最大的陪著李太。

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葉明理坦言,長者養動物是需要支援的,所以她不反對卻也不贊成長者養動物:「長輩會擔心自己不知甚麼時候離世,而且又有機會生病,很難照顧寵物。」養寵物不單要跟動物互動,還要處理衣食住行,例如替牠們洗澡、散步、看醫生等等,長者不一定喜歡。

「真的要養動物,要在事前計劃,能否照顧牠終老呢?會否有其他選擇,例如飼養壽命較短的寵物?」葉明理強調必須平衡人和動物的權益,才決定是否飼養,否則疏於照顧動物,其實變相是一種虐待。長者養寵物前最好先跟子女或動物機構交代,讓他們定期探訪,出現突發事情時就可以幫忙暫託。

長者如有興趣,最好先從做義工入手,衡量自己是否有能力照顧寵物。「長者可嘗試在動物中心或動物輔助治療機構幫忙培訓寵物,讓他們陪著寵物去服務,生活也會比較豐富一點。」葉明理建議。

貓咪也療癒

六十五歲的游女士,在五十歲時因為丈夫有外遇,患上嚴重抑鬱症,曾經自殺,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病情。

2005年中,女兒朋友因搬屋,把飼養多年的貓貓帶到游女士家中暫住。游女士最初很抗拒,但一周後已經幫手餵食和清潔,並且罕有地主動和女兒說話。漸漸地,醫生開始減藥,四年後更可完全停藥,她終於走出陰霾。

游女士笑言貓貓出現後,灰色的世界出現了色彩:「老公走咗,我真的散晒,整天哭。可是我跟貓貓說話,牠會應我,我哭,又會走來挨住,像想安慰我。貓貓好乖,像是帶我返回人間!」

游女士的貓貓2014年去世,再領養了兩隻貓貓,一隻叫飛飛,另一隻繼續叫貓貓。

金魚亦得

香港一些在市郊的老人院會有魚池,城市的也曾經有魚缸,可惜現在越來越少見了。

台灣一間護理之家曾經以魚類作輔助治療,發現飼養觀賞魚可以刺激長者感官,有治療效果。研究指出,長者與魚互動,例如簡單的餵食和以手指引導小魚游動等等,有助減壓。長者亦更願意跟他人交談,社交能力有改善。

但與治療犬比較,由於長者只可觀賞而非觸摸魚兒,結果顯示魚類於情感上的輔導成效較低。不過,魚類輔助治療優勝在於容易打理,不用訓練,較少需要人手協調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