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筆者詠妍在中一時經歷喪父,幸得一位鋼琴老師的教導和陪伴,讓她能慢慢走出喪親之痛。長大後,筆者選擇以義教鋼琴的方式陪伴同樣經歷喪親的孩子,與他們一同走出傷痛。
教喪親的孩子彈琴

「是爸爸讓我有能力這樣做。」

詠妍上年九月開始在不同機構義教鋼琴,一邊教琴、一邊陪伴同樣經歷喪親的孩子,她說這是爸爸送她的禮物。

爸爸有一個大肚腩,詠妍總以為他是中年發福,往醫院檢查才知大件事。「那日我還很開心,因為可以叫外賣。」媽媽陪爸爸去了醫院,出門前他們還是甚麼都沒有說,但回來之後,爸爸很快就住進醫院,原來爸爸有肝癌,大肚腩內全是腹水,腳也腫了,情況越來越差,四個月後就走了。

選擇沉默

爸爸走後第二日就是詠妍的中一迎新日,本來在小學裡很活潑的女孩,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不想跟人說話、不想認識新朋友。詠妍笑說:「如果你當時認識我,也會覺得我很怪。」

爸爸在沙田醫院的善終病房離世,詠妍在醫院裡見過社工,接受過哀傷輔導。「他叫我畫畫,我就畫,但沒有用。」畫畫抒發不到心裡的不安和愁緒,選擇沉默,是因為她知道說甚麼都沒有用,爸爸再不會回來。回望當時的自己,詠妍坦言覺得自己似自閉。

幸好身邊有一位樂意陪伴她的鋼琴老師,老師也經歷過喪父,知道詠妍為何突然變得沉靜,不時跟她講故事。有一次,老師在琴房的壁報上拿下了一張相片,上面是一個黑皮膚的小男孩,老師輕輕道:「世界上有很多人都一齊在經歷這樣的事。」原來小男孩是老師助養的孤兒,那一刻詠妍明白:「原來不止我一個,有很多人都是這樣。」

兩年時間走出哀傷

明白歸明白,要從哀傷走出來,詠妍也用了兩年時間,其間很多人主動來幫忙。「有些人會很介意你屋企有喪事,但他們都不介意。」小學同學的媽媽經常約詠妍媽媽出去,陪她聊天散心,也常叫自己的孩子帶詠妍去他們家玩。爸爸的身後事,從喪禮到上位,小學同學的父母都來幫忙,有的車出車入,有的幫忙找相熟公司,「真的很感謝他們。」

「一路以來都很多人幫,所以我都要幫人。」詠妍說。

在義教之前,詠妍在琴行遇過一個女孩。女孩爸爸走了一年多,因為讀書成績差,經常惹得媽媽不高興,也很反對她學琴。但女孩一到十六歲,就到快餐店做兼職賺學費,瞞著媽媽去學琴。詠研教她彈琴,也不計較學費,一教就幾年。「讀書不是最重要,你要做一個有貢獻的人。」女孩記著爸爸生前的說話,中學畢業後成了樂手接演出工作,她媽媽也開始改觀。

「要走出喪親之痛不容易,但有人在身邊陪伴,這條路會容易走一點。」義教讓詠妍可以陪伴經歷喪親的孩子,陪他們慢慢從哀傷走出來,就像爸爸走的時候,鋼琴老師陪她一樣,「我想用第一身經歷,幫助更多失去親人的小朋友。」

十五年過去,詠妍仍然想念爸爸:「爸爸走了,我少了一部份。」但她慶幸,自己有爸爸的禮物。琴房裡,詠妍坐在孩子身邊,陪他們說話、教他們彈奏一首又一首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