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要打造長者友善社區,需要讓長者參與在制定政策和措施的過程中,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也能讓長者發揮所長。
人人有位坐:爺孫都能坐的椅子

設計一張櫈可以很不簡單:集合使用者開工作坊,一起參與設計,並且嘗試滿足不同年齡的需要。

九龍摩士公園一角,有這樣一張椅子:椅背呈波浪形,充滿藝術美感。設計師包括二十位長者,他們不是專業建築師,而是用家,按自己的需要為自己設計了這張長椅子。

長椅子背後的推手,是建築師兼聖公會福利協會項目發展總監王建明。康文署邀請王建明設計一張「長者友善」的椅子,他於是帶了二十位長者實地看看,並舉行長者設計工作坊。長者首先要明白公園設計要有甚麼元素,再嘗試繪畫草圖,然後由專業設計師用皮做樣辦,放在實地讓長者看完,再動手修改。最後才按照這些長者的設計,製作成品。

接著還會由長者向公眾人士分享設計心得、進行第二期設計工作坊,為公園設計更多設施。「設計一張櫈好簡單啫,但有些事情,是要社會去醞釀的。」王建明曾經對傳媒說:「我相信參與式設計的力量,如果完工之後,公公婆婆會說『這裏是我設計的』,那我便成功了。」

讓長者發揮所長

讓長者參與設計,是國際間的理念。世界衞生組織在2005年提出「全球長者友善城市及社區」,共有五百個城市加入,香港有十個地區,其中包括香港葵青區。

一直於葵青區推行長者友善社區的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總幹事吳煜明解釋,長者友善城市有別於無障礙城市,除了讓老人家生活方便之外,重點是要讓老人家發揮所長:「製造一個有利環境,讓老人家不會被環境所限,做到『Active Aging』。」

香港普遍做法是這樣的:首先在區內招募長者大使,讓他們實地評測區內設施,反映意見並嘗試改善。第二步是向商業機構作出致謝行動,希望能為長者友善設施起鼓勵作用。第三步才是爭取政府接手,從規劃上作出改變。「就連世衞都覺得香港這種『由下而上』的模式很特別,與其他由政府主導規劃的城市不一。」吳煜明說。

方便真正用家

在吳煜明眼中,長者友善社區並非要求大規摸改變政策,而只是希望在社區設施或產品設計方面做得更加「用家方便」,「要求是『做到嘢』,而不只是『做咗嘢』。」他舉出一些例子:收銀處設掛放柺杖的地方、避雨亭設更多座椅、餐廳設置「社區關愛座」,甚至是為長者提供老花眼鏡等等……「其實老人家不是說要『就晒佢』,而是希望大家聽一聽他們的需要,最後大家參詳參詳。」

吳煜明認為設計師、決策者都未曾老去,誰都無法真正理解長者需要:「只有你到達那個年齡,才真正知道當時的需要。同樣,六十歲不能真正了解八十歲,八十歲的亦不能了解一百歲的需要。」

我們想像中長者的需要,與實際往往大有不同。建築師王建明帶同長者去設計摩士公園的長櫈,本以為他們必須有椅背、扶手之類,卻沒想到長者們想帶孫兒到公園玩樂,有椅背反而不方便。結果長櫈椅背呈波浪形,是因為長者可選擇倚著椅背,或用開放式長櫈更方便與兒童相處。

城市不止長者

人口老化,長者人數越來越多,可是一個城市除了長者,也有不同年齡階層的人。當長者變成社會的大多數,擁有決定性的選票,如何確保城市政策和設計也顧及其他人的需要?有區議員曾經指長者不喜歡盲人磚,要求拆去,盲人磚是無障礙城市的設施之一,但長者選民人數更多?

我們如何理解,並平衡所有人的需要?

英國非牟利組織Future Cities Catapult曾與英國布里斯托大學進行研究,探討如何結合世衞提出的長者友善社區,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出的兒童友善社區,推行一個對所有年齡層都友善的All-age Friendly Community。該研究報告指出,將長者及兒童友善兩個概念分開推行,是忽略了兩個群體本身經常使用相同空間,有很多共同需求,將他們分開來看待亦容易加劇世代矛盾。

所有年齡都友善

對於如何達到All-age friendly,該報告提出許多有趣的概念及建議,例如要讓長者和兒童共同達成某些任務以建立互信,增加不同年齡層的市民於公共空間相遇及參與的機會,改善居住環境及交通等等,務求增加社會對不同年齡層的承載量及流動性。

在香港較少提及All-age friendly,但建築師王建明及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總幹事吳煜明均認為,「參與式設計」、「由下而上」或是答案,不過過程殊不簡單。

王建明說,要達至用家參與,除了表達需要,市民同樣需學習及了解如何平衡一件設計的需要、功能性及美感。另一邊廂,專業的設計者同樣要明白在顧及美感之餘,也不一定要犧牲功能,這些都需要時間教育。

兩人對於香港未來同樣樂觀,吳煜明對於香港長者友善社區做到「由下而上」感到驕傲:「政府過度介入未必是好事,涉及公帑就容易弄死一項規劃。」他認為現時推動長者友善的模式更為機動亦更持久,但政府需充當鼓勵角色,同時對全民保障、醫療保障等也是責無旁貸。王建明則認為香港近年對於城市規劃的開放程度比以往高:「我在世衞講座展示摩士公園的計劃,大家反應都很好,只要政府肯用更多項目來嘗試參與式設計,我覺得是樂觀的。」

長者友善城市

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全球長者友善城市及社區的定義,

當中涵蓋八個範疇:

  1. 戶外空間和建築
  2. 交通
  3. 房屋
  4. 社會參與
  5. 尊重和社會包容
  6. 公民參與和就業
  7. 溝通及資訊
  8. 社區支援與健康服務

世衞亦訂定了指引,希望協助各個城市在制訂長者政策和措施,以及設置社區及公共設施時,從長者的觀點來檢視需要,鼓勵長者更多參與,讓城市變得更長者友善。

年齡友善城市

一個城市如何做到對所有年齡的居民都友善?關鍵是增加城市對不同年齡層的承載量和流動機會,讓跨代合作,從房屋和交通入手。

2015年英國研究報告Towards the All-Age Friendly City建議包括:

  1. 增加各方信任   
  2. 讓不同年齡層共同達成任務   
  3. 增加不同世代相遇的機會  
  4. 打破公共與私有空間的界限   
  5. 改造街道   
  6. 以人性化設計代替「光鮮亮麗」的公共空間  
  7. 打造綜合、多世代的居住空間   
  8. 組合式住屋設計增加彈性,可容納不同文化及想法  
  9. 設計不同年齡層均能參與的公共交通   
  10. 共乘交通   
  11. 步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