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吳國強認為,香港醫療科技的硬件和專才都充足,獨欠一個平台把所收集到的醫療大數據串連起來。他認為要應對未來醫療需求增加,除了建醫院和增聘醫護人員,將來醫管局可以開放更多收集到的醫療大數據給病人,讓病人在醫療系統中有更主動的角色。
孝子手錶:IT人:關鍵是合作

「如果糖尿病資訊只是由小冊子變成電子資料,這資訊科技應用很有限,『無紙化』二十年前就是先進,現在就是落後。」電子健康研究所的行政總裁吳國強指出,香港的醫療系統和電子健康系統,曾於2005年排名全球第五,不過,「現在肯定不是了」。

吳國強在「創新科技 健康護理」論壇提出更主動的方案,包括發展智能健康、共享數據、醫生參與醫療科技發展。他相信智能健康除了創新科技,還要合作:「舉例測量身體數據不只靠一只Apple Watch,康文署的體育館都可磅重—假設那是可以上網並可輸入身份的電子磅,每次磅完都可授權將數據上載至你在雲端的醫療檔案。當你生病,醫生從雲端打開你的醫療檔案,就看見你所有體重紀錄和測量地點。」

這技術使用了物聯網、大數據、雲端三種現存的技術,已經做到智能健康和共享數據。但現實是沒有會自動上傳數據的公營測量器,沒有中央醫療雲端平台供醫生和病人互通資訊,公私營醫生之間共享病人數據及醫療紀錄也還在發展中,現在只空有一堆大數據。

吳國強形容:「講技術、硬件、專才、法例,香港都已準備好,只欠有人出來把這些東西串連起來,應用到公共服務中。否則現在只有大數據是得物無所用,醫生不參考、科技界也無法研究數據來改善產品。」

數據不開放

醫管局正計劃建立大數據平台,與本地大學合作研究醫療項目,檢視現時的藥物及治療成效。但吳國強對比英美等地,指本地公開的醫療數據太少,從醫管局找到的數據和分析報告大都較粗略,例如各種長期病患者的年齡分佈都欠奉,經常只有一個平均數;癌症的患者及死亡年齡數字較清晰,但也沒有其他綜合數據,例如這些人的職業、居住區域、治療方法,難言大數據分析。

「對傳統統計學來說,五百萬是大數目,對I.T.界來說幾億才算大數據」。他指出醫療大數據分析出來的現況,可以讓科研人員找到目標—要解決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找到解決方法。

「醫療需求不斷激增,未來十間醫院要擴建,缺少二百五十名醫生、七百名護士,醫管局如何應付?」他相信數據開放給社區、給病人,於是病人自己、家人、醫生等都可以一起管理和預防。他並且提出病人自己透過各種電子產品收集的健康數據,也應該在系統裡有角色,醫生可以參考。

個人和醫生  互不通

官方研發的「醫健通」和私人公司研發的「醫護通」,同樣都是電子健康紀錄,前者由醫生使用,後者由病人輸入—如果互相可以參考使用,應該更有助管理健康、提高治療成效。

但醫管局於其刊物《HASLink協力》指,本年底開放數據讓學界分析,前題是「不複製不帶走」,分析要在指定研究室內,以醫管局的電腦完成,以保私隱不泄漏。至於商界參與,則是「其後才決定是否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