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理財:炒股阿媽
理財: 炒股阿媽

「林女士」炒股有心得,替仔女投資更加有想法,她大大聲:「一定要學投資,八十歲都要識!」

「我不明白婆媳為甚麼會不和?阿仔結婚我不知幾開心,甩難啦!不用飲啦、食啦都要服侍,幫他執床、迫他儲錢、還要替他理財!」在林玉玲口中,炒股票和做家務一樣平常。

喝著新抱茶,她直接對兒子說:「人工三份二給老婆,你只可以用三份一。」家用當然要繼續給:「象徵式一成半成都好。阿仔給半成,新抱好乖,說:『俾多一千阿媽啦。』」

林玉玲是香港第一代的士女司機,五十八歲才第一次投資股票,1995年寫信向股評人石鏡泉請教,因眼光獨到被邀為《經濟日報》寫專欄,筆名「林女士」。一寫二十年,直到2012年才封筆,如今還是天天對著電腦看股市,數口精明。

林女士一早就替子女「理財」。九十年代二女第一份工月入九千, 三千家用、三千自用,三千就交給阿媽做「零存整付」:「我幫她儲儲儲,到她結婚時剛好樓價低,正好做首期。」兒子十年前每月給一萬元家用,林女士就拿二千多元供保險和儲蓄基金:「儲到今年三十多萬,就有本錢炒股票啦!阿仔喜歡大陸股,我就嫌財務不清。」

她至愛藍籌股,貪其派息好穩陣。對於家庭,同樣期望「穩穩陣陣」—每個星期六,三個子女都要回家吃飯,聚在一起:「要變成我家的規矩,不然我死了,三個又不團結,就變成陌路人。」

開聯名戶口

為免子女吵架,林女士一早寫下遺囑:「幾多有錢人一樣爭家產,做父母要有自己的標準,那個環境不好就給多一點,要公道。」大女兒收入較高,主動開口說把錢留給弟弟,林女士於是把股票戶口都和兒子聯名。

「我後生有勞動,估計可以活到八十幾,快到七十歲時才開始聯名。」她說兒子這麼多年都不懂股票,也不肯學:「我坐在他旁邊也不學,沽盤落盤都不懂!我給他經紀的電話,教他以後講我的名字、身份證,然後說『沽』,那些股票就會賣掉,存入聯名的銀行戶口,到時就能拿錢。」

父母勿按樓

林女士小時窮得睡在車底,立志要有自已的家,二十九歲一儲到五萬元就買樓,退休前已經有幾層樓。現在年青人多指望父母把樓按揭換首期,她一聽就搖頭:「當然不行!」

「年青人要搞清楚,爸爸媽媽的樓,是過去幾十年的儲蓄,給首期、借房貸,很辛苦才供完。你自己連首期都俾不起,那以後怎供樓?還要供埋爸媽的樓喎,銀行一加息,兩間屋供不了,全家都露宿街頭?」她很坦白:「無錢咪同阿媽住囉!」

「年金」買得過嗎?

香港按揭證券公司計劃明年中推出公共年金計劃,年滿六十五歲香港永久居民可認購,下限五萬元,累計上限一百萬。「年金」終身派發,假設投保一百萬,六十五歲男性預計每月回報$5000至$5800,女士較長壽,預計每月回報$4500至$5300。如購買後不久過世,家屬可獲105%保費退回,也可提早退出。

「只要十五年就能回本,越長命越著數,但像我八十幾歲就不化算。」林女士坦言投資年金,還不如繼續買高息的藍籌股。

投資心得

收支記帳,儲蓄,了解自己財務狀況

炒股揀藍籌,穩陣又高息

派息後低位入市

勤力做功課,大升突升要看清

預留流動資金,應付突發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