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不怕生死】哀傷需要幾長時間才能適應?

文:安寧服務社工梁梓敦

八年前,鍾小姐的丈夫在毫無預兆下突然心臟病發離開了深愛她的妻子。這些年來,她仍然非常掛念丈夫,除了在家中放置與丈夫有關的物品外,她亦曾經公開在電台、電視台及社交網站分享她的故事。每年在丈夫的生忌、死忌和結婚紀念日等特別日子,悲傷感覺仍會湧起,眼淚依舊落下,但其他日子都能好好生活。

直到大約一年前,鍾小姐有一位親人的丈夫同樣因急病去世,她知道後準備去探望對方,打算分享自己的經歷,讓對方得到鼓勵和支持。可是,她的好意卻被婉拒,因為該位親人不希望自己會變成鍾小姐的情況,過了八年仍然悲傷。對方甚至認為她多年來都仍舊提及丈夫,是沉溺在過去傷痛的表現,更可能心理出現嚴重問題。

其實哀傷需要多長時間適應才算合理和正常?

在美國University of Memphis主力研究哀傷的心理學學者Robert A. Neimeyer,曾經在研究中發現,喪親者一般需要兩年時間才能夠適應哀傷,並回復喪親前的心理狀態,而過程中會經歷起跌。在親人離世的那一刻開始,原來喪親者的狀態未必會一下子跌到落谷底,相反會有輕微的提升,因為這段時間往往會有頗多事務需要處理,例如到不同政府部門申請文件和安排殯儀,又或聯絡親友告知死亡發生的消息。

大約在兩星期後,當死者的殯葬及相關事情都辦好後,強烈悲傷和孤獨感就會慢慢浮現,因為眼前再沒有繁複的事務去分散喪親者的悲傷,另外再加上陪伴在身邊的親友都已陸續離開並回到自己的生活中。這情況會一直維持大約六個月,之後才會慢慢好轉。

到了第十一個月的時候,由於接近死者離世一週年,一年前的回憶會再次出現,以致情緒又會變差,直到一週年那天會是另一個低點。第二年哀傷會被慢慢適應,但過程中狀態仍然會有起伏,但整體來說都不會比第一年差。

由以上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哀傷是一份需要長時間去慢慢適應的感受,喪親就好像被刀切傷一樣,傷口是需要時間去復原。有時候由於這傷口太深,痊癒後都仍然會留有疤痕,永遠不會消失,而且間中觸碰到甚至會疼痛。強迫自己或其他喪親者以數星期或數個月時間去適應哀傷,其實未必是合理的要求和期望,最終只會令喪親者感到極大壓力,甚至因而患上情緒病。

最後,縱使研究表示需要兩年時間,但仍有很多原因可導致適應時間延長或縮短。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復原時間表,過程中不用過度介懷他人的意見去改變自己的步速,最重要的是按自己舒服的速度向前行便已經足夠了。那麼,總有一天他們就能走出悲傷的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