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家人忙上班,阿哥打機唔理,照顧婆婆的任務自然交給我。」
讀中五的林同學,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照顧患糖尿病、行動不便的婆婆,幫忙打掃、間中煮飯、提婆婆服藥、陪診、聊天解悶。每天她花約兩小時照顧婆婆,坦言「有少少負擔」:「返學都會突然諗起,屋企有個老人家,佢有冇食飯呢?有冇瞓好覺?嗯,都會諗住佢。」

同級的嚴同學,則照顧患抑鬱症、行動不便的婆婆。婆孫倆一直同住,關係很好,孫仔視照顧婆婆為本份:「以前佢照顧我,我大個咗咪幫返佢囉。」
除了洗衫買餸、管理藥物、掃地吸塵等實務,嚴同學還需特別關顧婆婆的精神健康:「不停同佢傾偈,希望佢唔記得唔開心嘅事。」他說經常聊天很累,也擔心自己未能安慰婆婆;學業繁重時,就累上加累,難以專心聽課。

香港高齡化,愈來愈多孫子女需要接力父母輩照顧祖父母——這群孫輩照顧者除了在職人士,還有中學生!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總監陳澤群教授最近發布「孫輩照顧者的需求、實踐及政策」研究,訪問了40位孫輩照顧者,除了上述兩位同學,更有年輕至13歲的中學生。

有受訪者因祖父母中風而中學留班一年:「因為大多數時間,我一係喺醫院,一係要做家務。」亦有照顧者指難以兼顧公開試:「以前學業比較緊張,佢(被照顧者)躁之餘,都搞到我好躁。嗰陣都仲讀緊書,要應付DSE,所以個人都比較暴躁。」

在職場,照顧者友善措施如彈性工作時間、遠程上班、有薪照顧者假期等相對普遍;當中學生也要照顧長者,校園有多少空間實施照顧者友善措施?
「學校每名學生,都可以是孫輩照顧者。」仁愛堂陳黃淑芳紀念中學羅俊賢老師說,學校近年留意到學生作為照顧者的需要,於是推出不同支援,尤其善用科技來支援遙距學習。當同學所照顧的長者有照護需要,學校可作出彈性安排,例如讓同學在家以Zoom形式補課。新冠疫情時,有同學身處內地的嫲嫲病危,學校也容許他回內地照顧嫲嫲,以Zoom上課和考試。

政策支援之外,該校亦在課程內加入照顧者議題。羅俊賢舉例,初中的綜合人民科會提及家庭內的角色定位、照顧者概念、長者相處技巧等。而高中修讀健康管理與社會關懷科的80名學生,更會學習香港醫療社福制度,參觀相關機構,甚至實際地學習使用長者醫療券、醫健通App。「同學知唔知自己角色係咩?長者需要係咩?點樣平衡學業及照顧?」羅俊賢相信,學校可以更好地讓學生認識這些議題,在知識和政策兩個層面上支援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