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枱食飯可以各自修行,但也可透過一餐飯,拉近相隔數十年的兩代關係。
「老了,你想吃甚麼?」
「當然是易吞嚥的,像蒸水蛋,我媽媽真的煮得很好吃。所以將來我會煮給兒孫吃,我老了就由他們煮回給我。」聖公會鄧肇堅中學中五學生舒妍卉說。她跟大部份同學一樣,對長者飲食的想像總是軟軟的,中四陳政廷補充:「應該味道淡一點,吃粥吃麵。」
年過六十的怎樣說?來自聖雅各福群會HUBBA Lab的退休長者七嘴八舌。Louisa說:「榴槤!我最喜歡吃。還有炒蟹,我煮得很不錯。」Joyce一定要吃甜品,「任何類型都可以。」Angela最嘴刁:「要吃龍蝦伊麵。」
一餐飯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荷蘭青年Mark Hendriks某次旅行後跟祖母吃飯,聊起旅程的樂事,他的祖母卻說:「我已經三天沒跟人聊天了。」激發他創立Oma’s Pop-up(祖母快閃廚房),聯絡社區餐廳,找來長輩發揮廚藝,並召集年輕人陪食,以食物打破年齡障礙。
台灣新北市也有共餐運動,當地六十五歲以上的居民多達四十四萬人,大部份屬獨居或雙老家庭。因此市政府鼓勵民間組織以各種形式辦共餐,一般的民居、餐廳、市民活動中心、宗教寺廟等都可舉行,讓長者多外出跟外界溝通。去年當地已有約五百間食店加入共餐行列。
港版跨代共食
「大銀力量」七月首次舉辦大銀廚房,美心集團亦支持跨代共融,很高興可以合作。當日除了跨代共食,兩代人一起學煮粥和懷舊菜。聖公會鄧肇堅中學的學生和聖雅各福群會HUBBA Lab的退休人士傾得暢快,交流煮食心得,或大談韓星煲劇。
學生舒妍卉說:「平時很少跟長輩一起煮食,與一班退休人士聊天,興趣竟然很似,貼近潮流。」中四生譚裕燊認同:「認識這班退休人士,令我不再抗拒跟長輩相處,明白他們也想有人陪,只是怕有代溝,其實彼此多行一步,就可以好好溝通。」退休人士也有同感,Andrew對這班年輕人另眼相看:「很多年輕人都只會低頭玩手機,好像不懂與人溝通。但我同組的三位男同學很有禮貌,聊起煮食頭頭是道。」Joyce則說:「我很享受這個共煮共食的活動,雖然同組的學生都不懂得入廚,不過他們承諾會回家嘗試,煮給家人吃。」
一碗粥講照顧
首次舉辦的大銀廚房選擇了教大家煮粥,大銀力量創辦人陳曉蕾說很多人識煮公仔麵卻不懂煲粥:「在臉書看見有人煲粥滾瀉整個爐頭,聽說在煲底放匙羹可以避免燶底,但有人竟然放了塑膠的,煲溶了。」
曾開設家庭式食店「范湯皇」的嘉賓廚師范陸佩雯,經常遇上不懂煮粥的客人。「某次在店裡,我為自己煮了鹹瘦肉粥。有位三十出頭的常客生病了,想吃碗沒味精的粥,於是我分她一碗,吃罷她眼泛淚光,說坊間很難買到如此家常的味道。」
范太時常去老人院做義工,院友最喜歡她煮的家常粥。她明白長者需要吃易吞嚥的食物,但味道也很重要,所以會為粥品加料,夏天加蔬菜,冬天加雞肉。范太說:「粥,易消化,變化又多,是照顧自己或家人必學的。材料包括白米、清水,看似簡單,但講求時間和火候,最不能欠缺的是心機。」
營養補充品
粥對長者、病患者來說,是很好的補充品,美心集團註冊營養師岑安琪說:「尤其是長者,因為他們機能衰退,吞嚥和消化能力較低。粥易吞嚥、消化,加入不同配料就可以加添不同營養,也較易吸收。」她說長者通常不愛喝水,因為怕上洗手間麻煩,而粥正好補充水份。
美心集團一直為醫院病患者提供膳食,了解不同病人對營養、口感的需要。他們也有為基層家庭的兒童提供飯餐,成長所需的營養分析也相當重要。集結照顧長幼的經驗,岑安琪說:「少油少鹽以外,最重要是有耐性。以長者為例,沒胃口的原因有很多,有時是味道淡而無味、有時是牙齒咬不動,細心了解最重要。」
范太示範三款粥品
范太小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