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奶粉鈣片廣告紛紛強調要補救骨質疏鬆,然而如何確診、如何面對、藥物及補充劑是否有用……充滿迷思與疑團。
管理自己的健康:骨質疏鬆,是病嗎?

奶粉鈣片廣告紛紛強調要補救骨質疏鬆,然而如何確診、如何面對、藥物及補充劑是否有用……充滿迷思與疑團。

我們邀請六名讀者,先到賽馬會流金匯用超聲波進行篩檢,又有高級體適能教練帶做運動,再到香港中文大學骨質疏鬆預防及治療中心,與總監郭志銳醫生討論。

檢查之前問自己

資料來源: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

所有問題都回答「是」,不代表患有骨質疏鬆,但越多「是」,代表有更高風險導致骨質疏鬆或骨折,請先找醫生診斷。

曾骨裂高風險

讀者Pricilla:我今年六十二歲,身材瘦小,一向知道自己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曾經因為跳起拍照而骨裂,亦已經X光診斷出骨質密度偏低,但醫生跟我說我不用食藥。我的疑惑是,因為年紀大,很多關節都退化,本身也有坐骨神經痛,與骨質疏鬆有關係嗎?骨質疏鬆會痛嗎?會有表徵嗎?

郭志銳醫生:骨質疏鬆沒有徵兆的,不會令到你痛,如果你覺得痛,應該是其他的問題,不過如果小動作導致骨裂,可能就是表徵。預防骨質疏鬆主要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防止骨折—骨質疏鬆其實與血壓、血糖一樣,其實只是容易「發生一啲嘢」,本身並非一個疾病,與高矮肥瘦一樣。但因為我們想預防骨折,因而將這件事放大,將其定性為病,普通人就會更關注這個問題。

女性剛過更年期

讀者Elaine:我年過五十已經到更年期,覺得自己身體有點「奇怪」。曾經用X光檢查腰與髖骨的骨質,結果不甚理想,但我想了解一下,全身的骨質分佈是相同程度嗎?甚麼樣的檢驗才是準確的?要多久再檢驗一次?

郭志銳醫生:女性在更年期後骨質密度會快速流失,因而會建議女性於停經後四至五年檢驗一次。其實不少年輕人都可能會有骨質疏鬆,如果年輕人有骨折或家族遺傳有骨質疏鬆的,都應該檢驗一下。檢驗骨質疏鬆目前最準確的方法,是俗稱DEXA的雙能量X光測量儀,是用X光檢測骨質密度,通常會檢驗脊椎及髖骨,因為這兩個地方骨折影響最大。

超聲波儀器同樣是不錯的篩檢方法,不過超聲波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其準確性約是DEXA的七成左右。(為何香港骨質疏鬆學會於2013年的指引中,指出超聲波絕不推薦作為檢測工具?)因為學會想全部人都去照骨,哈哈。

男性想知跟進

讀者盧先生:數年前我曾經用DEXA檢驗過骨質密度,結果是負一點九左右,但醫生並沒有建議我食藥,亦沒有叫我做甚麼,今次檢驗結果比上次再差了一點,我知道骨質難以變好,但亦不希望繼續變壞,醫生似乎不關心這件事,像我這種骨質密度處於邊緣的人,應該做些甚麼?

郭志銳醫生:其實不少骨折的人,都並非骨質疏鬆症患者,更多是於數字上「砸界」的患者,因為「砸界」的總比確診的人多。但醫學上我們沒有研究過這一班人,因為要證明食藥對這些人有幫助是很困難的。而且食藥是可能有副作用的,即使現時最常用的骨質疏鬆藥物,服用期間若要拔牙,可能有幾千分之一的機會,會因為傷口較難癒合,可能會骨枯。骨質疏鬆最重要是避免骨折,假若你年輕的話,跌倒骨折的機會很低,因此「砸界」的人,我個人是不建議吃藥的,因為藥總會有風險,反而「健康生活」例如吸收鈣、維他命D及做運動等就近乎沒有風險。

量度標準 T-分

T-分是用來界定是否患上骨質疏鬆症的標準,方法是將現時的骨質密度與處於骨質密度高峰期的同種族年輕人作出比較,以顯示骨質流失的程度。以下是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標準,用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得出的T-分,把骨質疏鬆程度分類:

T分 骨質疏鬆的分類和界定 骨折風險和建議
高過-1 骨密度正常 骨折風險低,但仍需保持健康生活,攝取足夠鈣質,恆常運動,以保骨質。
-1至-2.5 骨密度偏低 骨折風險屬於低至中,應諮詢專家,防止骨質流失。
低於-2.5 骨密度極低 骨折風險屬於中至高,應諮詢專家,找出骨質流失的原因,並採取有效的醫治。
低於-2.5 和有骨折 嚴重骨質疏鬆 骨折風險屬於極高,應尋求治療,防止骨折。

骨質疏鬆程度分類

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骨質疏鬆預防及治療中心

父母有事怎照顧?

讀者James:我父親過世前,是一個腎病病人,當時他吸收鈣的能力很差,導致於血裡變成沉積物,研究了很久才發現是維他命D吸收得不夠。回到自己身上,我也想知道如何保養自己的身體健康,補充劑是否有幫助?加上我母親也曾經骨折,想帶她檢驗,但擔心骨質疏鬆藥與她正在吃的藥有衝突,骨質疏鬆藥的原理是甚麼?

郭志銳醫生 :骨是有新陳代謝的,我們身體裡有專門「食骨」及「造骨」的細胞,如果說女性於停經後骨質驟降,是因為這些「食骨」的細胞十分活躍,而老人骨質疏鬆的成因,則是因為細胞「造骨」的能力減慢,兩者是不一樣的。

現時最主要使用的骨質疏鬆藥是雙膦酸鹽,是一些能殺死「食骨」細胞的藥物,原理是配合減慢的「造骨」細胞,減慢骨質的新陳代謝,骨質密度就能「升返啲」。副作用除了上述提過的可能因拔牙而骨枯外,此藥物要早上空肚服用,並保持一小時直立,不能讓藥物停留於食道,一小時內亦不建議進食,如老人家忘記跟隨指示,較容易有食道炎。另外研究亦顯示可能有萬分之一機會導致股骨骨折。現時骨質疏鬆藥物最長服用期是十年,沒有研究如服用超過十年後是否安全,因而十年後就不建議再食用,但在食藥的十年內可以提升骨質密度,就像是銀行一樣,十年內存夠足夠金錢讓日後使用。

至於補充劑方面,主要是吸收鈣及維他命D。鈣是血液及細胞很重要的成份,人一日要吸收一千毫克的鈣,如果你一日吸收鈣的份量不夠,身體會叫醒「食骨」的細胞,提取儲存於骨頭中的鈣來補償,維他命D則是幫助我們身體吸收鈣。但正如剛才說,老人骨質流失的原因是因為「造骨」細胞減慢,與鈣無關,而且我們腸胃很聰明,你食很多鈣亦不一定吸收。近年亦有研究指吸收太多鈣會令心血管更易鈣化,但需進一步的證據支持。

補充鈣主要是預防,但不能使你骨質增加。女性荷爾蒙同樣有助減少骨質流失,但西方愈來愈少人服食,因為有研究指增加乳癌的機會高至三成。有一種藥物「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物」,效果類似女性荷爾蒙,更可以減低患乳癌風險,惟對防止骨折沒有太大幫助。

當專業意見不一

讀者Elaine:對於「管理自己健康」一詞感受很深刻,脊椎曾經動過手術,當時我在不同專科「迷路」,曾經找過骨科,骨科說是神經問題,最後才發現脊椎問題是要找腦神經外科,浪費了數年。我亦曾經骨折,檢驗骨質同樣是處於「砸界」邊緣,醫生說:「你鍾意食藥你就食啦」,對於鈣補充劑,亦聽過好處壞處。面對連專家都模稜兩可的說法,又或者面對衝突的專業資訊,我們這些layman(一般人)可以怎麼做?

郭志銳醫生:那就來多一點這樣的討論(笑)。經過討論,我們可以知道那些權威有甚麼理據,權威都是相對的,我們要知道他們說的話,背後是出於甚麼。以骨質疏鬆為例,我們要知道骨質疏鬆不是病,只是預防骨折。怎樣做是自己的決定,如果你四十歲驗出有骨質疏鬆,是否一定要食藥,要視乎你自己如何計算你跌倒的風險,是否值得吃藥,或是該何時食藥呢。

現時網上亦有不少公式,幫你用不同方法去計算你未來十年骨折的機會,假若出來數值是0.2,則等於你未來十年可能有百分之二十的機會骨折,值不值得為這個機會背負吃藥的風險,這就是個人決定了。等於賭桌上的機率「買唔買」,香港人應該好多相關訓練(笑)。

三十歲T分極低

讀者Candy:我今年三十多歲是社工,工作地方有超聲波檢驗骨質的儀器,我每次驗結果都極差,今次的骨質密度亦是負三。知道自己情況後,數年來都有採取行動改善問題,例如飲牛奶、做運動等,可惜效果不大。這些補充劑有用嗎?

郭志銳醫生:超音波骨質檢測儀器檢驗時,亦視乎你給機器輸入甚麼年齡數據,因而很有可能對四十多歲以下的人士,並非絕對準確。但以你負三點幾的程度,骨質亦很可能的確不大好,建議你去DEXA檢驗一下。如果你如此年輕就骨質疏鬆,可能有其他隱病,例如荷爾蒙失調等。

訪問後再訪  

幾位讀者經過這次活動後,看法有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