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五十歲,開始可以為人生下半場,打造夢想的家居。有時間也要有空間建立興趣和嗜好;房子亦要跟著身體狀況作改變。

五十新家:建造未來大本營

五十歲,開始可以為人生下半場,打造夢想的家居。子女終於搬走,可以重拾自己的生活;減輕工作,有時間也要有空間建立興趣和嗜好;身體狀況不斷變化,房子亦要跟著改變,就算越來越多時間待在家裡,感覺也是愉快的。

「現今人人說壽命有一百二十歲,好命的話,說不定還有五、六十年要待在這屋子裡,一定要打造舒適的家,好好預備未來的生活!」其中一位被訪者吳文華笑著說。

搬一個新地方、裝修舊居、甚至由執拾收納開始—這是五十新家。

CASE 01 吳文華

立法會前秘書長吳文華對裝修一年多的新家十分滿意:「我有一天早上半睡半醒,突然想,啊,我現在覺得好舒服!好開心!究竟我在哪?那一刻我已知道自己在家,張開眼,原來我真的在家。你想想那感覺幾緊要!」

吳文華是退休人士網上平台we60創辦人,五十多歲時就開始構思新家:「辦網頁時接觸了好多家居和長者研究,多看看就開始想,退休後的生活方式會很不一樣。」

六十五歲那年正式把家居大改造,花了八十萬元,除了為自己的未來,也為了方便媽媽隨時入住:「我將構思告訴設計師時,第一句就說:這是準備給八十幾歲的人住的家,一定要想想如何方便年紀大的人。」

大家族小社區

吳文華早年買下位於黃埔的單位,因為社區配套不錯,決定讓媽媽搬進同一屋苑,後來弟弟和女兒也搬到附近,二十多年來都是家族大本營。「這兒有很多不同的服務,包括小朋友興趣班、給老人家的運動班等,不同組群都宜居,配套也不錯。我閒時可以游水、學音樂;到超級市場有瓦遮頭不需淋雨;有電梯,買了東西可以用購物車推回家,並不費力。」

為方便上班,她遷居港島十多年,退休搬回來,決定將家居大裝修,自己可以照顧媽媽之餘,也有女兒照應:「家庭聯繫密切得多,大家互相幫助,有歸屬感。女兒住在附近,婆婆有甚麼事,她都會關心。」

吳文華的媽媽八十多歲,健康情況良好可以獨居,就住在對面的大廈,是日本人喜歡說的「一碗湯的距離」:帶食物過去也還是熱的。她可以隨時探望媽媽,又有自己的空間:「父母一輩始終不喜歡離開原先的社區,像我媽媽每天都要去公園晨運,有一班朋友姐妹,不會肯突然搬去港島,所以我搬回來。我走過去不用三分鐘,媽媽每天都打電話來問:『今日來不來吃飯呀?』大家近一點,安心一點。」

爸爸離世前,吳文華曾經想改裝家居,媽媽卻十分抗拒:「她說:『不要碰我的東西!』她自覺仍然可以用浴缸洗澡,亦不接受安裝扶手。我這單位就作好準備,平時請她來坐坐,習慣一下,一旦有需要就可搬來住。」

不要像醫院

六百多呎的房子裡,所有可以拆的牆幾乎都拆走了,減少間隔,兩房兩廳兩廁,空間寬闊,燈光柔和。大部份傢俱是木製的,掛上油畫,天花的古董燈是六十年代德國製造,感覺古雅。

吳文華打趣道,現今人人說壽命有一百二十歲,好命的話,說不定還有五、六十年要待在這房子裡,所以一定要打造舒適的家,好好預備未來:「讓人覺得開心好緊要,千萬不要裝修得好像醫院,很多人覺得長者屋像醫院,很慘,心情不好、未老先衰!」

這是準備給八十幾歲的人住的家,一定要想想如何方便年紀大的人。

設施融入家居設計

吳文華為未來設計的「長者屋」,功能都融入家居設計中:

  • 處處是扶手 ── 從大門走到房間,都有木造傢俱可供攙扶,美觀兼穩當。
  • 換門鎖 ── 門鎖全換上有把手的,輕力已可開門,方便手握力弱的人士。
  • 活動空間要寬敞 ── 為方便走動,牆壁幾乎都拆掉,走廊要夠寬敞,輪椅也可通過。
  • 柔和燈光 ── 長者視力退化,燈光亮度要足,光源卻要柔和不刺眼,例如可以天花燈槽間接照明取代聚光燈的直接照明。
  • 改燈掣 ── 視乎屋主高度及活動能力,燈掣調低高度,在胸前水平位置輕輕一按就可以開關,不用伸高手。
  • 洗手間扶手 ── 洗手間牆上加裝扶手,上廁所和洗澡也可以攙扶。空間擴大了,照顧者有足夠空間幫忙洗澡。
  • 擴大洗手間 ── 洗手間改為趟門,方便打開,發生意外如跌倒時,不會妨礙救援。門檻則改裝成有弧度的石壆,方便輪椅進入,兼備擋水功能。
  • 為照顧者預備 ── 主人房隔籬的小房間以木牆相隔,將來有需要可以打通,裝上門簾,方便照顧者出入之餘,仍能保留彼此私人空間。客廳換上梳化床,子女隨時想過夜照顧也有地方睡。
  • 病了也不怕 ── 主人房拆掉牆,把兩房打通,現在可放雙人床,兩側還有空間,有需要時照顧者可以在床邊扶抱;床邊安排好電源插座,日後可放置醫護器材。

她的設計有很多巧思,例如主人房隔籬的小房間,特地為未來的照顧者而設,現時兩房以木牆相隔,將來可打通方便出入:「照顧的人可以有門直接入來,或者中間可以有一道簾,變相大家有各自空間,但照顧者可聽見被照顧者的聲音。」

有些設計也考慮到未來,像衣櫃未來有需要時,可安裝電動升降系統。「市面上這方面的貨品很少,有些需要用手拉下來,我力氣不夠。現在較耐用的科技多來自歐洲,安裝後有甚麼問題只可以換新的,不能維修。所以會待十年、八年後,科技可能好一點時再安裝。」

吳文華說行得走得時,就要安排好行動不便時的需要:「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何時要坐輪椅,分分鐘明天突然有事。我和房子都準備好,可以立即應對,加上我知道東西在哪,不需要重新掌握和適應。」

在家拾回興趣

目前房子只有吳文華一個人住,她很喜歡待在新家:「我們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喜歡自由,不喜歡跟子女住。這裡除了居住,還可以工作、娛樂。」

她喜歡煮食,廚房有大櫃和大冰箱儲存湯料、零食、乾貨、調味料,小士多似的;焗爐也有兩個,分別有微波爐、蒸爐功能;還有洗碗機。她不時邀請朋友來家裡吃飯,老朋友更會留宿:「每一年舊同學聚會,有些同學由外地回港,就會住在這裡,這兒好像宿舍,好好玩。」

退休後她繼續發掘新興趣,最近學打鼓,同學都是五、六歲的小朋友,「自己感覺年輕好多,好開心,年紀大跟年紀輕多在一起是很好的。」還未用到的照顧者房間,現在放了電子鼓和結他。

「最緊要自己覺得開心,當你在家中感覺良好,接下來的日子也健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