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親人即將離世如何面對?不要忌諱哀傷。製造快樂的經歷,將回憶儲在錢罌,或者留下有紀念價值的物件。看不同的喪親者分享如何面對親人的離世。
【生死學堂】回憶錢罌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

親人即將離世,如何面對?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周燕雯建議大家可以有「回憶錢罌」,預先儲起開心的回憶。

但如果關係愛恨交纏,「錢罌」裡都是恨?

參加者:

我還未經歷喪親,但知道即將要經歷。這一兩年經常都會擔心怎去面對?例如慶祝完生日,回到家裡就會害怕,我大了一年,那公公會唔會好快過身?我現在要如何去預備?

謝建泉:

你才二、三十歲就開始想這事,是重要的,因為如無意外,你會見到所有阿爺、阿嫲、阿爸、阿媽,所有長輩過身。我的貼士:大部份老人家呢,唔怕講死的,所以當他們說一些生生死死的事,千祈不要說「你不會的!」不然他們以後就不講了。

周燕雯:

有一個「錢罌」的概念:害怕會虛耗你的精力,可以把精力放進這個「回憶錢罌」,過一些開心的日子。親人一定會離開,那時就打爛這個錢罌,當你懷念時,就有很多好東西可以拿出來。

我想分享:十多年前一位老人家對我說:死不要緊,但最想回鄉下見親人,他的女兒就安排回鄉探親。我就想起自己的爸爸,也是小時來到香港,親人都在不同的地方。那時爸爸很健康,才六十多歲,我問他想和所有的親人一起回鄉嗎?他很開心,於是我們一行五十多人一起去順德三天,拍了很多相片。

誰知爸爸就在這旅行後,突然中風過身。我很傷心,幫到我的,就是我曾經組織這次有意義的旅行,當我不開心,就會回想這件開心事。

當愛大過恨

參加者:

嫲嫲的哥哥末期病,我不知道怎去安慰嫲嫲。她會說人老始終會死,但我擔心她難過,怎去安慰她?

周燕雯:

我很喜歡一句說話:「喪親為甚麼會傷痛?因為你愛那個人。」你懂得愛人,就會感到痛,你不需要去安慰嫲嫲,而是容許她有這份不會傷害自己的傷痛。這是「自由的傷痛」。

我不喜歡grief counselling被稱為悲傷輔導,因為我自己覺得哀傷是權利,可以有一個好的分離,但這分離不代表不會哀傷。

參加者:

哀傷是因為愛,但如果家人之間是愛恨交纏的?可能有些仇恨,可能是性侵、賭錢等等,可能你一輩子都等對方說對不起,但他離開,不會說了,那你怎去儲那「回憶錢罌」?

周燕雯:

愛恨交纏的哀傷是複雜的,有一成半的喪親人士需要專業人士協助面對哀傷,當中應該有三份二都是這種。

如果你真的恨多過愛,那不會感到傷感,可以繼續生活。但如果你仍然掙扎,仍然掛念?那我相信你的愛是大於你的恨,那就要處理。每一個人都有很多面,性侵犯或者賭博的人,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是腦分泌問題令其不能自拔,可能要原諒他也不是自願的。當他關心你,愛你的那部份,也是真實的,沒有人可以拿走。

你要記住他對你的傷害,還是對你的關心,完全是你的選擇。我會簡單地想,為甚麼要選擇會令自己痛苦的事?

寬恕為了誰?

廖進芳(生死教育學會前會長):

我曾經照顧一位很年輕的臨終病人,他妹妹不肯來看他,只肯打電話,那病人聽完電話就把病床旁的儀器踢開,很激動,慢慢才平靜下來。

我們後來估計妹妹可能在電話說原諒,也說了再見,這對哥哥是很重要的禮物。

很久以前我與神父去見一位病人,她說沒法原諒丈夫,神父沒有說甚麼,在祈禱時,他求天主接受她不能原諒。我做了幾十年基督徒,甚麼都要原諒,但神父可以開口求天主接受這病人不能原諒,對我是難以相信的。我開始開竅,原來上帝不如我們想像的狹窄。

周燕雯:

寬恕的「恕」字,是「如」「心」,寬恕不是寬恕他人,其實是放過自己,等自己如心。如果選擇憤怒,「怒」字是「奴隸」「心」,你不停去嬲一個人,其實在做情緒的奴隸。如果你寬恕人,就讓自己可以如心生活。

這是個人的選擇,如果你選擇生氣,也無問題的,只是多一個角度想:寬恕是為了誰?

參加者:

我有一位七十多歲的病人,有天告訴我,她的兒子很久前過身了,但所有家人都不跟她說。她告訴我以後,病情竟然好轉了。

我的疑問是:如何讓家人能面對死亡?如果不處理,可能形成疾病?

周燕雯:

我們曾經研究,如有一些未完心事,處理了是可以減輕日後的傷痛,但一些人太早選擇離開。例如有位男士很愛太太,當太太臨終,他離開她,因為他沒法面對。這樣逃避後,太太過身會更難面對。

為甚麼會有人去「問米」,找靈媒去找死者的靈魂回來對話?就是因為生前沒有溝通,死後要花錢做這事。

預先安慰家人

周燕雯:

當年我在前線工作時,曾經主動出擊,去醫院找一些臨終病人的家屬,預先讓他們知道我們有喪親輔導的服務。當年要設計一些輕輕鬆鬆兩小時的活動。有三個重點:第一是活在當下,於是透過「五感」包括飲茶、按摩、看一些舒服的影像、香薰、音樂等等。

第二是大家說那些四道人生:道別、道謝、道愛、道歉。可是中國人不一定像外國人可以把愛說出口,於是我們就用投射的方法。最深印象是拿了一些衣服扣子出來,請丈夫選一粒像太太的,太太又選一粒像丈夫的。

有一位丈夫是病人,拿了一粒珍珠似的鈕扣:「這個是我老婆,『珠』來的。」「你話我肥呀,話我豬呀?!」太太裝作生氣。那男人說了一番話,我到今天都記得:「我老婆其實係粒珍珠,以前是千金小姐,家裡的掌上明珠,但她嫁給我這地盤老粗,搞到『禾稈冚珍珠』。」太太笑得好開心,他沒有說過多謝你、欣賞你,但說完太太都收到,她答:「我嫁俾你都係我福氣,如果來生我們有機會再聚,我仍然會揀番你。」

我們也用小組形式,當這一對夫婦這樣恩愛,其他兩對夫婦也覺得「唔可以輸蝕」,大家都說了好多感動的話,當時都拍攝下來。日後當太太想起丈夫,看著那粒珍珠鈕扣,就會記得丈夫曾經這樣欣賞她。

第三就是未完心事。這通常是家人的關係。

我們和病人一齊玩串珠仔,女病人說以前做得多,現在不做了,男病人反而好奇,其中一位伯伯很緊張,說要做鏈子給女兒:「我以前爛賭呀,沒東西送她們。」他穿了兩條珠仔手鏈,女兒來到馬上戴上。大女兒說:「爸爸我雖然現在未拍拖,但我應承你,如果我嫁得出,擺酒那晚會帶這條鏈,告訴所有親友這是爸爸給我的珍貴禮物。」

她沒有說「我原諒你」,但這句話已是這意思。二女兒更勁:「我和男朋友結婚時,一定會戴著,日後有孩子,會送給她,讓他知道這是公公的家傳之寶。」

坦白說,當我拿這些珠仔出來,只是希望分散病人的注意力,沒想過變得這樣珍貴。我後來也反省,結婚時的龍鳳鈪,都放在保險箱,但一條珠鏈可以放在家中,時常懷念,價值可能更珍貴。

我們也會幫病人回顧人生,當年用了很多攝錄,以後可以在喪禮播,未出生的孩子將來都有機會認識這長輩。有時不一定是嚴肅的事,例如一些婆婆說:「我無嘢叻㗎,淨係識得煮飯。」那我們就會問她秘笈,原來煲紅豆沙要放湯匙、炆牛腩要落冰糖等等,還有很多菜單,這些都是喪親後好好的活動。

我朋友阿嫲好叻整「芋蝦」,朋友就在阿嫲臨死前聽了學了,後來全家人紀念阿嫲死忌,就是一起整芋蝦,一齊食,彷彿阿嫲也在看著大家。

不過這計劃最後很「失敗」,因為做了這些活動,家屬心情緩和了,病人過身後不再需要喪親輔導。上司說我浪費時間,進醫院「做埋晒啲無聊嘢」。

長期面對的哀傷

參加者:

最近朋友一歲半的小孩走了,很突然,本來健康是一直在好轉的。面對長期病患,有很有多不穩定的因素,可能三個月、可能三年,身邊人可以怎陪伴?

周燕雯:

這是很務實的問題,如果有朋友是在照顧長期病的家人,需要的是鼓勵,不要停留在疾病,或者何時死亡,而是當下的生活。每一刻,盡量做到幾多做幾多,不然日後會後悔—喪親最大問題,就是後悔和內疚。

我經常聽到病人說:「雖然我是病人,但我是一個人,不要整天問食了藥未?看了醫生未?這裡痛不痛?」也許我們應問的是,今天做了甚麼?吃了甚麼?視他為一個普通人。我的兒子也是長期病患,所以我很明白。

其實就算一個健康的人,也會有許多不測。

參加者:

我爸爸患了認知障礙症,當他第一次不記得我和媽媽,我覺得已經在對他講再見。但有一天,他突然在看電視時清醒過來,對媽媽說:「點解你呢排瘦咗咁多?」媽媽很難相信,平時爸爸可以凌晨兩點起來煮飯,媽媽不斷被推醒,照顧者怎去面對?

周燕雯:

我們曾經輔導過家人,以為忘記是第一次失去,到第二次真正離世,會感到安樂,但原來不一定。就算病人失去認知能力,家人仍然希望他長命百歲,就算照顧得很辛苦,仍然願意,所以這種喪親的打擊不一定是比較少的。

認知障礙症的病人有高低反覆,情況差時不能說甚麼,情況好時亦不能長篇大論,唯有一同製造多一些開心的片段。

無論如何治療認知障礙症,最重要是令對方開心,這幫助最大。就算他不認得你,但仍然可以令他開心,令他感到安全。

好朋友自殺了

參加者:

我有一個好朋友,由中學一直到後來成為同行,自殺了。那晚她揚言要死,我跟她的家人周圍找,第二天,找到了……我有份去殮房認屍。離開殮房後兩小時,我就上班,彷彿忘記了所有的事,無事一樣過了很多年。但每一年到了她離開的月份,我就會數日子。她火化後,家人撒灰的地方原來是官地,後來被政府收回,連憑弔的機會也沒有。

最難過是另一位好朋友,當我每次提起沒法踏足出事的地方,是的,十年我都不能去,那朋友說:「忘記過去!人生咁多包袱,你攰唔攰?!」我聽了不止一次,那我就決定不再對這朋友提起。

我解決不到情緒,怎去懷念她呢?她非常優秀的,但不幸在很抑鬱的時候作出這樣的選擇……我很少為她哭,我哭不出來。

周燕雯:

謝謝這深情的分享。

首先出事了,朋友的傷痛不一定不及家人。我們研究發現只要有密切的接觸,反應大是不出奇的,可能不只是兩人的關係,而是投射了一些自己的期望,所以千萬不要比較。可能寵物走了,主人也像喪親者一樣難過,不要有價值判斷。

第二件事:自殺死亡是獨特的,有別於病死、撞車死、被人殺死……因為自殺是死者決定甚麼時候。其他死亡都是無法控制。對方選擇離開,你會很矛盾,一方面內疚:「點解我唔知?」骨子裡可能會生氣:「點解唔信我?點解唔搵我幫手?點解你唔同我傾?」

這種矛盾令自殺喪親者的感覺很複雜,連帶遇到其他朋友,都會難過—「點解會咁嘅?」這一句問題很順口,但其實就是質疑你沒做好?就算本來不感到內疚,問了就會開始內疚和生氣:「你覺得我能解釋就不會發生?你叫她回來吖,叫她告訴你吖!」

突然的死亡是創傷,創傷加上喪親,非常辛苦。你剛才說每逢到那段時間走近那地方,心裡就不舒服,這不是喪親的反應,而是創傷的反應。舉例曾經走過這地方有磚頭跌下來,再經過時會停一停、望一望,甚至繞路走,這是創傷的反應。光顧一間餐廳後拉肚子,大家都不會再去。不要覺得自己有問題,這是保護自己的機制。

如果避開的地方影響到生活,就要處理。有一位喪親者因為家人在醫院過身,不肯再去醫院,我們就要用行為治療法,慢慢幫他減壓,讓他可以面對。如那地方不是必要經過,那就不需要去,不要讓自己有任何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