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社康護理中心的社康護士為長者提供檢查和諮詢服務,上門的外訪護理主要解答疑問和提供健康教育,花上二十分鐘到一小時的時間仔細問診。
香港未來關鍵字 基層醫療:社康護士行多步

在香港提供基層醫療的護士中,社康護士是先驅,已經運作五十年。

拿一個又大又重的袋子,隨身帶著針筒,爬幾層樓梯去看病人……這些也許是大眾對社康護士的印象。香港社康護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7年,由教會營辦的社區服務中心為照顧中風病人,會派護士到病者家中。發展至今已經五十年。

南昌邨-社康護理中心

「未來醫療都會由醫院走出社區。而我們一直都在社區。」許秀蘭如此形容。南昌邨的社康護理中心是醫管局轄下其中一個社康護士駐診的地點。除了外訪護理,也會為邨內長者提供各種檢查和諮詢服務。許秀蘭是明愛醫院的高級護士長,也是中心的負責人。

護理中心不會提供診治和開藥,主要是解答長者疑問和提供健康教育。要詳細解答不同問題,自然要花較長時間。許秀蘭說,有些新症,他們會花上一小時去問診,簡單一點的舊症也要花二十分鐘。比起平均八分鐘的門診醫生問診時間,算是相當奢侈。「因為我們要由頭看到腳。」她笑說:「有些長者常常跌倒,但怎也找不出問題,要仔細去看,才知道是趾甲出了問題,穿鞋不舒服,就常跌倒。」

要由頭看到腳,還要與整個社區打好關係,不比在病房工作容易。許秀蘭說,社康護士在這方面有先天優勢,「像是如何與社區的不同持分者聯繫等,只有病房經驗的話,不是那麼容易做到。」

陳月好以前在心臟科的加護病房工作,自言就算很喜歡和病人聊天,關心他們,也難以做到:「進來的都是緊急個案,當他們情況穩定下來,就會回去普通病房,其實我不會知道他們的後續狀況。」她說雖然在醫院病房,救回一個病人滿足感也很大,但更喜歡能一直陪伴病人康復的過程:「這兒有很多病人,會慢慢聽你的指導,看見他們的健康越來越好,那感覺很好。」

紮根一段時間後,邨內的長者已經把護士們當成是家人一樣,「在邨中碰到,每個人都會向你打招呼。」陳月好興奮地說,「他們還自行幫我們建立了『通報機制』,像是誰已經很久沒來,他們會通知我們,去看看會不會有事。」

社康護士@醫管局

醫管局於1991年起全面接管社康護士。轄下社區護理服務的主要職責是通過家訪,為離院的病人提供持續護理。對於慢性病患者,也會以個案管理模式,讓病者在居家環境下得到需要的護理。

社康護理中心是社康護理服務的一部分,於2012年設立,四間中心分別位於元朗、深水埗、柴灣及何文田,分屬四個不同醫院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