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瀨戶內藝術祭 二十年的安老大計
瀨戶內藝術祭 二十年的安老大計

到訪其中一條最少人住的漁村,直接問島上村民,你們真的快樂嗎?

只有為自己找出路時,我們才會仔細凝視生活。瀨戶內海,即日本四國、九州與本州之間的海域,就似香港有數十中小型島嶼星星點點散落。有些島曾經是全日本第一盛產除蚊菊的花田、有的至今仍在天然生曬醬油,但自八十年代因為工業、漁農業式微,島民年事漸高,青年離鄉上京,時代的浪潮拍打出越來越多荒棄的無人島。香川縣市政府二十年前眼見地域老去,在好些島嶼過半人口年逾六十五歲之時,決意著手逆轉未來,用的,是現代藝術。

海的復甦

作為藝術祭主要場地的十二個島,人口最多的只有約三萬人,是觀塘區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有的甚至只有幾十人居住。

老的死、少的走,統計數字指由2005至2010年間,這些島嶼的居住人數下降率達雙位數字,有些甚至達到八、九成。高齡化較嚴重的島嶼有近八成人口都是六十五歲或以上,香川縣政府透過藝術祭來一次大規模的社會實驗,希望借助當代藝術的力量,為老化地域重塑活力,借助海的復甦,重啟生活與人的流動。同時亦希望公公婆婆能再展歡顏,讓他們明白藝術是怎樣一回事,並能以參加者的身份樂在其中。

2011年其中一個場地男木島有一件地標作品名為「男木島之魂」,一對快要結婚的新人很喜歡這作品,於是帶同所有親友到該地舉行婚禮,那是島上十年來第一次舉行結婚儀式;作為主要場地的十二個島,因為人口減少和生育率下降,過半學校已經空置多年,但其中一間學校竟然在2015年重開。這是因為舉辦兩屆藝術祭後,日本國內不少人認為這個地方充滿魅力,從全國各地移居而來,也有一些本身是島上第三代的居民,看到故鄉甚至自己的祖父母正在參與這些「好有型」的事,覺得很自豪,便帶同小孩搬回去,開餐廳,做點租單車、租屋小生意,或繼承祖業,學校是故重開復教。

你的人生 OK 嗎?

到訪其中一條最少人住的漁村,直接問島上村民,你們真的快樂嗎?

由泰國藝術家Navin Rawanchaikul製作的《OK Tower》位處女木島西蒲漁港,今日聚居村民只剩不足二十戶,差點成為廢村。聽開車的大叔說,作品製作逾半年,因為Navin 希望逐一與島區人們談話,細聽所有個人史,再將其化作昭和風的電影廣告畫,用這些巨型畫板搭成十多米高的高台,去表現每一個人的人生故事。 泰文中「OK」除了人所共知的本義,更有「幸福」、「滿足」之意,Navin 的爸爸在泰北開了一間小小的士多就叫「OK store」,Navin受其影響,自己的 studio 也名為「OK creations」。

泰國OK,那麼瀨戶內女木島這個西蒲漁港的人,OK嗎?這二十戶島民覺得怎樣的人生才OK?

拾級而上,OK Tower 每層都播放著村民段段口述史的錄音,看官每步,都走在西蒲島民的人生邊上。聽著有位婆婆說起嫁過來後,長男出世時最OK,又有大叔說當年打魚乘風破浪,魚穫豐收,好不OK,還哼起漁歌……不覺走到塔頂,是兩米闊的小展望台,三百六十度無邊視野,可以看到西蒲港所有停泊漁船,一轉身,二十多戶島民的家錯落挨在岸邊坡上。無風無浪,三幾海鷗滑翔而過,村落老去,遊人再來,塔內呢喃一段段幸福回憶。你,OK嗎?

笑問巴士叔叔,你也在裡面嗎?他怕怕醜說「響度呀」,之後默默走到那一截畫前,指著畫中旅遊巴說「揸巴士嗰個咪我囉」。才發現他接載我的巴士,就是畫中那部寫了泰文的大巴!問他有沒有在畫前拍照,他不置可否,於是我半推他企過去,拿出即影即有相機,逼他擺出畫中的 OK 手勢。當他拿到照片,樣子超開心!「嘩!好正呀!」說完後一直笑咪咪。我問他,你覺得這個作品 OK 嗎?「好 OK 呀,我都好鍾意。」那麼,藝術祭來了,年輕的藝術家來了,各地的遊人也來了,OK嗎?他說「成個島生猛晒」。那就最 OK 了。「contemporary art」放在煞有介事的展館水準落差可以嚇死人,但這個作品很有心,以回憶照見未來,那些好 OK 的東西,今昔未變。有些東西,跨越種族、語言、國界、年齡層都簡單動人。

日本童話傳說桃太郎打惡鬼的鬼島,就是女木島。巴士大叔送了我去岩洞「鬼之家」後離去,買飛入場時與義工吹水,才知道大叔其實是這座島上唯一巴士線的社長!福井社長,請你保重,要繼續OK呀。

超越公務的情感

友人T是負責這個藝術祭的市政府公務員,是甚麼緣起令他成為擔任瀨戶內藝術祭的官方要員?

「剛好那天到我坐counter(!),福武集團有人帶 proposal 來(!!),多談兩句,覺得有得做,就認真約開會囉。其實這個 project,第一屆動員了三分一個縣政府人員去協調,最初我的部門被人罵得很慘!」

當時公公婆婆都不懂現代藝術,他就逐個島去介紹這個計劃:「2010年第一屆開始籌備時,我到訪各個島嶼交涉,島民不明白我要做甚麼,都不理會我;到訪了二三十次後,開始有人願意聽。為了游說,我坐了起碼一百次船,見面多了,甚至見我的次數比見自己子女更多,人們開始願意相信我,甚至當我是家人。他們覺得你這麼努力,怎可不相信你呢?為了讓他們覺得參與其中是有意義的,我很努力地宣傳,不斷跟島民報告進度,令他們相信會成事。當然我很慶幸,來參加藝術祭的人都很有家教,很有禮貌,不似狂熱球迷,我從未看過遊人喝醉、在街上打架、亂拋垃圾。當初日本一些媒體會質疑為甚麼要用這麼多人力物力在一個藝術祭上。第一屆時我們很難應對,因為沒有成果可以分享。兩屆過去,五年下來,我們可以用成果和島上狀況去回應那些不相信的人,這是唯一的方法。」

轉眼已經十年,2016年是第三屆,現在怎樣想?T說:「我爸畫日本畫,我自己就鍾意傳統油畫,但與策展人談到官民商三方理念,又有日本設計中心(瀨戶內藝術三年祭的美術總監一直由原研哉擔任)做設計,我覺得開眼界:原來藝術與建築的可能性和力量可以這樣大。比如豐島美術館,一個天窗就將四時風景圈起,自然,就是建築師想大家細心欣賞的藝術,Land Art不一定要好難明,自己亦開始更了解現代藝術是可以與土地人民有這樣深的連結。」

那些好風如水,每一秒都不一樣。明明山水就在那裡,但沒有細心的營造,沒有打開那一扇窗,我們都從未細看。

但願有一日,我們也可以從一個香港公務員口中聽到同樣的話。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

由2010年開始舉辦,2016年為第三屆。歷時一百日的藝術祭橫跨春、夏、秋三季,讓參加者感受日本季節的更替。藝術祭主要的場地是瀨戶內的十二個島嶼以及宇野、高松兩個港口,可算是日本數一數二的大型三年展,過去一屆的參觀人數多達一百萬,其中海外參觀者最少有五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