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非新冠肺炎患者,公立醫院有恩恤探訪的安排。
防疫、善別怎平衡
資深紓緩科護士安姑娘見證著疫情如何影響病人和家屬。曾經有家屬投訴,本來病人在內科病房獲得特別安排,可每日探訪,每次兩人。不料轉到紓緩科病房,就每週只可以探訪兩次,每次只是兩個人探一小時。家屬氣沖沖地說:「我們明白他已步入晚期,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陪伴。若然你們探訪限制比內科更嚴謹,我為什麼要轉他過來呢?」
安姑娘回答:「他在內科病房,可能是少數的一兩位晚期病友,較易安排家人每天到訪。可是來到這裡,全間病房都是晚期的,若然讓每一位病者的家人每天都可來陪伴,怎樣平衡疫情傳播風險呢?我們只有大房,沒有獨立的房間,每位探訪者都可以是隱形傳播者。」
不過,作為阻攔家人探訪的護士,安姑娘與同事都不無感到沉重。
安姑娘的同事有一次對她說:「唉,剛才聽見新收陳伯的女兒說:『這一年,為著可以探望爸爸,每次知道他會轉院、轉病房,我們就在當天早上,在原本的病房門口等候,期待他由輪床輪椅推出病房,直到上十字車之間這段路,可以看到他一兩分鐘。
接著又儘快趕去送到的醫院或者病房,在下車處或者接收的樓層等候,希望可以在他被推進病房之前,望到一兩眼。
我們兄弟姊妹盡量分散各處等候,唔知等到幾時,唔敢行開去厠所,連水都唔敢飲多口。感覺就像犯人送上刑台之前,家人渴望送上一碗飯,期望可以在路過的時間摸摸他的臉。』」
同事說完,靜了。
紓緩治療專科醫生胡金榮在疫情期間到過監察病房工作,站在抗疫前線。他觀察到疫情對紓緩治療的影響:
胡金榮說,對於臨終病人和家屬,嚴格的探訪安排成了一大阻礙。如果有單人病房騰空,護士尚可安排臨終者在那兒,讓家人隔窗陪伴。但更多的時候,病房也是非常緊張。
恩恤探訪
針對非新冠肺炎患者,公立醫院有恩恤探訪的安排。
胡金榮透露了醫生決定是否安排這類探訪的指引:
如果家人希望探訪,可向病人聯絡主任提出申請,由院長審批。此過程往往非常繁複。甚至有醫護反映,家屬對此會有不滿,導致出現爭吵。
「這些限制,本來是想保護病人,是明白的。但我們有沒有明白,這些限制對病人帶來的害處?」
在紓緩病房內,有一位患末期腎衰竭的伯伯。胡金榮在他的排版看到紀錄,就是「不肯進食」,因為伯伯沒有胃口。
由於家人獲准特別探訪,可以幾天探一次。有一次,家人帶來了叉雞飯。雖然伯伯只可以吃幾口,但胡金榮形容「伯伯整個人不同了」。「病人不進食有好多原因,家人的陪伴、關心是重要的。」「進食也不只看份量,也會注重氣氛。」
胡金榮補充,好多病人因為孤伶伶一個在醫院,不肯進食,然後身體不好就不能出院。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下一個疫症前……
意大利的癌症中心La Maddalena Cancer Center在嚴峻疫情下,因應衞生當局的限制措施,癌病家人由本來可以「一星期陪伴八天」(即可日夜陪伴),變成除非家人可以全程不離開病房,否則不可探訪。有見及此,中心在醫生巡房時,以WhatsApp與未能探訪的家屬即時通話,交換病人情況及做醫療決定。
中心訪問了使用此服務的家人,並在期刊上發表文章。雖然他們很開心可以即時得知病人情況,和透過視像看見病人,但大部份被訪者都認為科技不可取代自己的存在,也擔心「這是我最後一次見到他/她。」
1
醫院制定疫情應變措施時,應否考慮病人家屬及非醫院義工的需要?
2
如何平衡公共衞生利益及病人被探訪的權利?如何理解探訪對病人的療效?
3
如何更有效地應用科技,如機械人、投射虛擬影像等?
4
社區支援在封城或有限制措施時應如何安排?
5
醫護人員處理壓力、情緒及驚恐的準備和能力?
胡金榮醫生:瘟疫期間怎善終?
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