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患者到了晚期,家屬時常要面對是否插鼻胃喉的抉擇。
職業治療師鄧若雯提出一種「以人為本」的餵食方式。
鄧若雯亦是賽馬會耆智園高級訓練顧問,她指傳統照顧大多專注在「疾病管理」,插喉被認為可減肺炎風險;而以人為本的照顧,則以患者需要作主導,維持他們的quality of life。
晚期患者大多不懂表達,她提醒照顧者要細心留意:「不肯吃飯,發脾氣,是否牙齒出問題?沒有牙,戴假牙也會有機會弄損牙肉影響進食。視力衰退,看不清楚食物也是拒食原因。」
餵食可行嗎?
要確保患者安全地進食,坐姿非常重要,下巴向下,頭不向後昂。餵食也有技巧,她說:「用小匙餵,每餵一匙都要確保患者吞咽兩次,不要怕煩問他們:『吞完未?』如有鯁塞,也不要立即灌水。」
色、香、味,也是鄧姑娘認為要注意的餵食細節。
「環境要安靜,因為患者集中力差。餵食者是熟悉的面孔也會讓患者會多吃一口。咀嚼力不佳的,就要改變食物質地,但碎餐、糊餐也不要菜、肉、飯混在一起,嘗試把原樣食物放在旁,解釋這糊餐是甚麼食物。」
她還有不少開胃菜,如各式調味料、醬油、腐乳,甚至叮叮點心—難道不怕影響血壓?
「高血壓的人,吃飯比較重要,還是升些微血壓比較重要?當然是肯吃比較重要吧!」她還打趣說,如喜愛吃燒鵝髀,就留下骨頭讓他們嚐嚐味道吧。
患者用的圍裙,尤其男士用的不要太「小朋友」,要維護患者的尊嚴。所用的餐具也要防滑、易用,讓他們可以自己吃,如能多吃一口,別忘了稱讚。
早前煤氣公司跟聖雅各福群會「盛饌」合作推出暖心月餅,正是為吞嚥困難患者而設。煤氣公司更請來職業治療師和資深護師,為員工舉行吞嚥困難工作坊。
吞嚥困難人士該避免的食物
資料來源:職業治療師鄧若雯
插喉像打架
伊利沙伯醫院資深護師曾國威解釋:「插喉的確縮短餵食時間,部分案例可延長生命期,甚至可給予某些藥物,但有研究指出無法降低肺炎的風險,既帶來痛苦,也無法改變疾病和死亡的進程。像身體雖有營養,但阻擋不了手腳萎縮。」
他坦言合作的患者不多,尤其是認知障礙症患者,面對陌生環境已不太舒服,還要被插喉,反抗很大,有時需要兩個護理員按住患者:「像打架一樣,就算插到喉,患者已弄損流血。由於鼻胃管需每月換一次,即是又再要搏鬥一次。」
有位臨終病人跟他說:「我不想插喉,能吃就吃,吃不到就由得我吧!我希望留有尊嚴。」曾國威指病人需要的不是營養,而是休息。他說:「身體這麼虛弱已沒能力吸收養分,餵完奶,也會因消化不了要抽出來。反而我會問病人喜歡吃甚麼?如果是奶茶,喝不到,沾一沾在唇邊也好。」
看電影認識認知障礙症
患者由確診到離世,機能慢慢退化,平均約三至六年,照顧者壓力很大。曾國威推介以下電影來認識和支持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