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經過治療,踏入康復期。
根據癌協服務中心:癌症病人有一半人有機會患上焦慮、百分之十五至二十五會抑鬱,其中一個危機就是踏入康復期。
「因為已經沒有治療可以做,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甚麼,又擔心未來,有很大壓力。」
癌症康復者由日常作息、運動、飲食、工作以至家人關係,全都要重新思考。
「從確診乳癌開始,患者就踏上漫長艱巨的康復之路。最大問題是恐懼,無論接受手術或治療前後,我們都懼怕乳癌會復發,擔心生命或健康會再離自己而去。」
——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
「我知道有癌症時很鎮定,醫生說要做甚麼手術、化療、電療……全部跟著做,直到所有數字都好靚,以為這樣就醫好了。但原來之後我才開始擔心,小小事就思疑是否復發,睡不著,治好癌症後反而開始抑鬱。」
——銘琪癌症關顧中心使用者
「我曾經有子宮癌,好不容易過了五年康復期。我去捐血,紅十字會說做過化療要十年後才可以捐。於是我再多等五年,但這次護士對我說:『一世都唔可以捐,會有潛在的癌細胞。』原來我過了多少年,都不會好返嗎?」
——魚仔
Survivorship Stage 癌症康復期
癌症治療的階段中,包括「survivorship stage」康復期。
香港癌協服務中心註冊護士李穎顏指這定義很廣泛:「有些病人完成治療,身體不再出現癌病病徵,就被認為進入康復期。也有些說法是,當治療令癌細胞不再擴散,這也可以說是康復期。甚至有人認為,當醫生能建議一個治療的日程,已應算是康復期。」
一般人相信康復期是「病徵消失」,例如說乳癌,乳房有硬塊,通過手術後硬塊消失,或者一些癌症會引起痛楚,治療後痛楚消失。可是李穎顏指出一些癌症的療程,康復期難以單用「完成治療」去衡量:「像是乳癌的荷爾蒙治療,可以長達五至十年,但你很難說,因為這十年間她一直接受荷爾蒙治療,所以不算是康復期。」
她總結:「要細分的話,一些active treatment,像是手術、化療、電療,這些便算是治療期,但像是荷爾蒙藥之類,術後長期要服用的治療,我們仍可當是康復期。」
尋找適合的運動
乳癌患者Amy曾經報讀外間的瑜珈課程,但上了三堂已經沒法跟上。
她後來參加專為乳癌康復者而設的瑜珈班,改善手術的後遺症和睡眠質素。
Amy在2012年察覺到乳房有異,但直到2014年乳房流出膿血,才到急症室求診。「醫生說,你現在才來看,是不是不要命了?」因為哥哥在動手術後中風,Amy對手術很抗拒,一直不願意動手術,最後被切去三分之二前哨淋巴。
手術後Amy出現切除淋巴的後遺症—上肢水腫,不久連下肢也水腫。她試過因為水腫,一整個星期沒法睡覺。中醫說要多點做伸展運動,她於是每天把一張紙貼在牆上,練習伸展。「只要不練一兩天,伸展度已差很遠,本身能碰到的高度也碰不到。」她坦言很傷心:「原來我這一輩子都要做復健運動。」
水腫之外,部分乳癌康復者要長期服食的荷爾蒙藥亦有副作用,Amy說:「最初吃的荷爾蒙藥,令我抑鬱,看了兩年臨床心理學家。之後換另一隻藥,就令我骨質疏鬆,會『發軟蹄』,吃了鈣片幫助也不大。」
她特地參加專為乳癌康復者而設的瑜珈課程,覺得較能配合病人的需要:「知道我們記憶力差,每堂也會重溫上次教過甚麼。」學習瑜珈後,最明顯分別是睡眠質素改善:「做完伸展睡得好一點,人精神一點,對復原也有幫助。」
接受自己
阿寧擔任乳癌瑜珈的導師已經十年,並曾經學習物理治療:「因為乳癌患者多數有水腫,一些動作會觸動到痛處,並不適合。我們會調整課程,主要集中改善肌肉彈性,也增強力量去應付骨質疏鬆。」
她解釋瑜珈的動作可分為陰性和陽性:「陽性就是力量,訓練肌肉的,陰性就是伸展。我們在訓練肌肉後,會再放鬆它,減少積聚乳酸,溫和一點。」
除了調理身體,她更希望學員能透過瑜珈學到「正念」:「康復不只是身體上,也有心靈的部份。」她解釋瑜珈的一個想法是:有些事情,盡了力就要放下,不要勉強。每一個瑜珈動作,其實都是去了解和接受自己。乳癌患者因為身體上的改變,常常會難以接受自己:「學習瑜珈就是要她們接受自己。要放下自己做不到的事,面對自己的改變。」
副作用有短有長
香港癌協服務中心註冊護士李穎顏說,一般化療、電療會導致身體抵抗力減弱,或者令部份組織壞死。「大部份的治療副作用是暫時的,會隨療程結束慢慢恢復。但部份癌症的手術,則可能會帶來長期、甚至永久的副作用。」她以腸癌為例,假如腫瘤位處接近肛門,切除後接駁位置不足,腸道無法連接肛門,便可能要在肚皮上建立人工造口去排便。當然醫生若認為病人康復理想,可以重新接駁,但亦有人需要建立永久性造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