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醫生前 五大重點
1
家人常說認知障礙長者「好亂」,但醫生要知道何為之亂?「有啲亂係認唔到家人,有啲亂係原本識自己食飯,𠵱家唔識要人餵。要將留意到的真實現象,話畀醫生聽。」陳龍達強調,照顧者與醫生的溝通需準確,有助醫生分析患者的認知能力變化。
2
與醫生溝通,照顧者可以多舉生活例子,形容具體情況。例如見到患者皺眉頭,估計他可能感到痛,照顧者可交代當時場景及痛楚位置。又例如患者以前懂自行食飯,現在拿不起筷子,是失用症(apraxia)引致無法運用工具,還是出現淡漠(apathy)缺乏動力照顧自己?照顧者可把觀察告訴醫生,讓醫生進一步診斷。
3
若情況許可,照顧者可善用科技,拍片記錄長者情況,令醫生除了聽以外,可以看到資訊,對診症會有幫助。
4
見醫生的時間有限,有照顧者擔心未必懂得即場發問。陳龍達提醒,照顧者帶長者覆診「唔係考試,最重要係表達呢段時間最關心嘅嘢。」例如直接說出長者跌倒數次,或近日吃飯吃得不好,把日常生活中最明顯、照顧者最在意的變化告訴醫生。
5
家人講出觀察和擔心便可,不應一開始已作定論,「例如話:『我覺得佢呢排無胃口,應該係尿道炎。』」只需說出長者精神差、胃口差等客觀的事實,否則有礙醫生診斷。
醫生診症 五大範疇
陳龍達特別提出,醫生診症時會考慮的五大範疇,照顧者覆診前可作準備。
1
血管健康會影響認知障礙症進程,而藥物會影響血壓和心跳。家人可幫手留意和記錄。
2
可留意長者有沒有較以前「唔記得多咗或快咗唔記得」、表達能力有否變化、是否仍懂得用筷子和匙等。醫生不只是看認知測試的分數,還看重病徵的變化。
3
有沒有出現幻覺、幻聽,或變得有攻擊性,這些變化可能是因身體出狀況或藥物影響。
4
食到藥?肯不肯食?統統要留意。
5
認知障礙症兩大風險是跌倒導致骨折,以及嗆到引發肺炎。患者若嗆到而不懂表達,可能會選擇不進食,或吃了也吐出。
講完,醫生冇反應?
有照顧者表示,醫生對照顧者講解的病情沒什麼回應,陳龍達笑言如資訊量太多,醫生未必可即時回應,建議照顧者可帶出重點,詢問最想知道的答案,譬如需否再調查患者的行為問題?是否需要
換藥、抽血?
陳龍達明白,患者的病情變化或令照顧者十分緊張,「適當地畀佢講吓、釋放壓力係需要的。」照顧者壓力得以紓緩,才能處理好長者的情況。
點減少入院?
照顧者最怕長者入醫院,因入院往往與死亡掛勾。陳龍達強調,認知障礙症長者入院,最多是因精神紊亂、脫水、感染或其他痛症,非樣樣致死。
曾有研究發現,長者留院愈久,身體會出現愈多不良變化,包括肌肉力量減弱、肺活量轉差、骨質流失、皮膚容易受損等。
認知障礙症患者的風險更高,加上不熟悉環境、人物及病房流程,特別容易跌倒。想減少認知障礙症人士入院的機會,照顧者在平日可多加預防,不妨參考陳龍達以下幾點建議。
長者容易患上肺炎,尤其認知障礙症患者,陳龍達建議接種流感疫苗。「長者接種疫苗後,仍有機會感染流感,但會大大減少嚴重併發症及死亡的風險」。而同住照顧者也應考慮接種,照顧者感染流感後,可能病徵輕微,但身體帶有病毒。一旦傳染長者,長者容易出現嚴重反應。
認知友善醫院
一般急症醫院內病房太逼、流程太趕,照顧者有時想多問一句,也怕影響醫護工作流程。若認知障礙症患者可以有專屬病房,照護情況會否不一樣?
陳龍達表示,香港部份醫院已開始有類似概念和規劃,其中聯合醫院已設立認知友善病房。因應患者難以分辨晝夜,不易配合按時食藥等治療,而到夜晚醒了又可能大叫,設計會特別著重調節患者
的日夜節奏。
總體而言,設計具備五大特色。
1
覆診紙、藥袋,甚至在醫院內搭𨋢等資訊,很多時不方便患者與照顧者查閱。認知友善醫院會加大字體,所有箭嘴用白色加深色背景,使用清楚的對比顏色。
2
有點似外國商場,以不夜天幕鼓勵購物。病房內其中一區會採用假天花圖案,幫助仍可活動者走過時留意到何時是日頭、何時是夜晚。將來或可考慮裝修病房時,在每張病床的天花板投影。
3
在病房的某些角落增設以大自然作為題材的壁畫,長者可在此吃飯和休息,「感覺冇咁醫院」。
4
有別於以往把所有護士集中在一處,認知友善醫院每房或每區皆設小型護士站,以便看到「區內」長者情況和需要。
5
感覺不冰冷。對於《建築物條例》規定醫院設施要用白色,陳龍達指可慢慢改變既有思維,外國的長者友善醫院、認知友善醫院會加入建築署做規劃。現時一些醫院進行重建計劃時,已加入新思維,較接受以病人為本位的改變與規劃。
防走失也重要
除聯合醫院外,陳龍達指已完成翻新的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香港佛教醫院,也加入了防走失設施、感應手帶等,這對避免認知障礙症患者跌倒或走失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