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治療師Winnie在大智飯局上問:「大家照顧的長者有吞嚥障礙嗎?」照顧者紛紛大嚷:「有,含住食物不願吞。」「餵飯時不肯張開嘴!」「喝水要用凝固粉了。」 短短幾秒吞嚥,病後卻不容易。
長者不肯吃,餵飯用上一句鐘,以義工身份出席的Winnie說,照顧者遇到的問題很常見:
「有研究發現,一半以上的晚期認知障礙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餵食和吞嚥困難。」
辨識吞嚥障礙
認知障礙症患者常見有吞嚥困難及行為進食問題,部份患者更會同時有兩種問題。
Winnie說,吞嚥困難即俗稱「落錯格」,多與餵食有關:「照顧者餵食時,有時會著重份量,希望長者可以吃完整份餐,卻沒留意到餵食過程。當老人家仍未吞完,再餵下一口的話,口腔中食物殘渣越來越多,就會增加落錯格的風險。」食道和氣管在身體結構上是平行的兩條通道,當吞嚥功能受影響,需要落入食道的食物有可能誤入氣管,嚴重更會誘發吸入性肺炎和窒息。
吞嚥過程
吞嚥需要神經及多種肌肉互相協調才能完成,任何一個階段出現問題,就代表有吞嚥困難。
行為進食問題則有不同的表徵,大多受認知能力或情緒影響,令進食習慣和口味改變─有些患者不肯開口;有些只喜歡吃某類食物;有些會拒絕進食。
Winnie說:「由於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表達能力有時相對較弱,我們在餵食時更要小心及多加觀察。」
Winnie提醒,若發現長者在進食時或餐後有咳嗽、哽塞、聲音變得混濁等情況,應諮詢言語治療師意見,作進一步評估:「做吞嚥評估時,常常要與照顧者溝通、合作,甚至一起觀察。家人了解長者的飲食習慣,言語治療師能更準確地針對問題,提供相應指引。」
被餵食的感覺
經言語治療師評估後,患吞嚥障礙的長者或需使用凝固粉改變食物質感。Winnie提醒照顧者應按治療師的指示調校食物的稀稠度,並非越稠越好。有些長者的舌頭或咽喉肌肉較弱,太濃稠反而難以吞嚥,容易在口腔或咽喉積聚,增加落錯格的風險。
Winnie席間安排照顧者互相餵食凝固粉,想像患者的感受,發現一小口的凝固粉水,要吃下原來不容易。照顧者Monica裝作失去吞嚥能力,又不願張開口:「原來真的好難放進嘴裡,剛才我嘗試不吞嚥,食物維持在口腔內,很不舒服。」
他們使用不同器具餵食:湯匙較大,必須張大嘴,較難要求患者配合;使用相對扁和小的茶匙,較容易把飲料及食物放進口中,而且容易控制餵食的份量。餵食時也有竅門,用小匙輕壓患者舌頭,能提示吞嚥。Monica說:「真的有很多技巧要學,例如托著下巴,有些推力,舌頭好像會動一動,把食物推下去。」
除了餵食技巧,言語治療師也重視餵食的氛圍。餵食時,照顧者可安排寧靜的環境,讓長者專心進食。也要考慮到他們的心情,長者喜歡圍桌一起吃飯,最好能安排能力差不多的朋友一起坐。「大家試想想,如果自己吃糊餐,但隔離吃牛扒,當然會不高興。」Winnie強調:「進餐不要好像完成一件差事,不要強行餵,可以試試少吃多餐,以長者享受為目標。」照顧者Candy覺得,最重要是照顧者有耐心:「小時候她哄我吃飯,現在由我哄她。」
餵食小貼士 — HOW TO FEED
01 姿勢
02 避免高危食物
03 食用器具
04 細嚼慢嚥
05 保持口腔清潔
06 鼓勵患者進食
07 改善食物賣相及味道
08 改善環境
大銀支援認知障礙症照顧者,定期在不同食店舉行多元主題活動,並推動公眾教育,建立認知障礙友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