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認知行為治療

陳銀燕指,女性、年紀大、完美主義、容易緊張憂慮,例如照顧者擔心家人等等,都是失眠高危因素。不少人更用錯方法處理,例如早早上床等入睡,又或者「今晚瞓唔好,聽晚早啲瞓」,結果變成持續性失眠。

「如果失眠問題較大程度上受習慣或認知影響,就要透過改變認知同行為處理。」她說,很多國際醫學組織建議以認知行為治療作為處理失眠的首要療法,不奏效才用藥。認知行為治療由行為、認知治療兩部份組成,透過減少對失眠的恐懼,並改善一些影響睡眠的生活習慣,令失眠者回復規律作息。療程約四周,不但比藥物更安全、療效更持久,而且通常兩周開始見效。

有研究顯示,無論是睡眠焦慮症、生理時鐘失調還是創傷後壓力症,認知行為治療有效治癒八成病人的失眠問題。

如何讓長者安神助眠是一個課題,醫學組織建議用認知行為治療失眠,減少患者對失眠的恐懼,糾正生活習慣,改變患者的睡眠型態,立即了解更多!

刺激控制法:眼瞓先瞓,不要賴床

認知行為治療的其中一個主要策略是刺激控制法,原理很簡單:「眼瞓先好瞓。」加強「睡眠與床」的關係,令人一上床便有睡意。因為長時間失眠會令人對床產生環境反射,無法入睡,「在床上輾轉反側、等瞓覺,慢慢張床好似用嚟玩電話,唔係用嚟瞓覺。」當床與「醒瞓」行為連繫上,失眠者就更難入睡。

長者安神助眠有什麼方法?如何助眠第一步是加強「睡眠與床」的關係,令人一上床便有睡意。

  • 不要在床上做睡覺以外的活動,例如看書、看電視、玩手機、聽音樂等。
  • 不要勉強入睡:15 分鐘內睡不著便下床,有睡意才上床,「唔好喺床上等瞓覺,因為愈等愈『囉囉攣』,更難瞓著」。
  • 不要午睡:補眠會大大減低睡眠驅動力,擾亂睡眠習慣,令晚上失眠。若日間需要從事精神集中的活動,或真的睏得受不了,可小睡 15 至 20 分鐘。
  • 不賴床:定時起床,早上醒來後盡量 15 至 20 分鐘內離開睡床,因賴床會令人更覺疲倦。

陳銀燕指,照顧者可能經常半夜被吵醒,雖然改變不到這些外在因素,但加強「床與睡眠」的關係,至少「有得瞓時可以瞓得好」。

照顧者也可協助長者建立良好睡眠習慣,「唔眼瞓唔好咁快叫佢上床,寧願等到眼瞓先瞓。固定時間起身,唔好由佢瞓。」安神助眠長者減少半夜起床、照顧者也可睡得好。

愈擔心愈失眠

認知行為治療另一個重要策略,是從思想入手,客觀排解思想陷阱和災難化想法,解開「失眠」的結。

陳銀燕解釋,失眠患者容易過份聚焦睡不好的日子,擔心做錯事、身體變差。「未瞓已經擔心瞓唔著,一擔心就會增加瞓唔著的機會」,一旦真的睡不好,便會強化擔憂,造成惡性循環。

認知治療的第一步是要察覺這些思想陷阱,了解它們如何影響情緒和行為。例如擔心失眠影響工作表現,應自問:真是如此嗎?有沒有其他原因?即使是真的,最嚴重後果是什麼?最輕微後果又是什麼?「好多想法都係偏向負面想法,但諗一諗正反兩個極端,搵一個中間點」,即使未必每次朝向正面思考,但有助失眠者紓緩情緒。

照顧者經常有很多擔憂,陳銀燕建議在日間設定「憂慮時間」,譬如早上或中午 15 分鐘,將憂慮寫下來:擔心長者半夜起床會跌倒?嚷著要出門怎麼辦?她認為,照顧者在心理上先撇除過度憂慮,想一想這些憂慮是否真的存在。亦可做好防跌、防走失等預防措施,讓自己安心,放下焦慮。

若果這些方法嘗試後無效,照顧者可能患上焦慮症,建議尋求專業協助。

如何讓長者安神助眠是一個課題,醫學組織建議用認知行為治療失眠,減少患者對失眠的恐懼,糾正生活習慣,改變患者的睡眠型態,立即了解更多!

瞓得耐不如瞓得好

前一晚睡不好,第二晚早點上床補眠,許多人有這樣的經驗。陳銀燕指,這不但無助改善睡眠,更會打亂生理時鐘,令睡眠質素變差。要睡得深、睡得久,最重要是建立睡眠規律。認知行為治療另一個重要策略,是「睡眠限制」。

首先要明白這條方程式:

睡眠效率=(睡眠時間/臥床時間)X 100%

一般而言,睡眠效率達到 80% 或以上,即屬優質睡眠。陳銀燕將睡眠比喻為拉麵條:「麵條愈拉愈長就有機會斷,就好像失眠瞓不到,但躺在床上的時間愈拖愈長,睡眠質素就愈低,甚至睡眠中斷。」不想麵條易斷,要將它搓得「實淨」,別勉強拉長。

 

失眠照顧者可以在長者身上試行睡眠限制策略,設定作息時間及避免午睡,再改善個人的睡眠狀況。

睡眠限制策略透過壓縮躺在床上的時間,將睡眠變得連貫充實。執行步驟如下:

  1. 先設定理想的起床時間,例如早上6時
  2. 計算上星期每晚平均睡眠時間再加30分鐘,假設是7個鐘頭
  3. 將起床時間倒數7個鐘頭,上床時間就限定為晚上11時

失眠照顧者可以在長者身上試行睡眠限制策略,設定作息時間及避免午睡,再改善個人的睡眠狀況。但陳銀燕表示,有照顧者因過度擔心照顧對象而瞓不好,「每晚醒幾次睇吓屋企人情況」。在行為治療之外,可嘗試正念及靜觀練習,紓緩緊張情緒,減低不必要的焦慮。

數綿羊無用

「瞓唔著數綿羊」可以應對失眠?陳銀燕一聽立即否定:「唔得㗎!會醒㗎!」她說,香港人普遍不注重睡眠衞生,甚至用錯方法「對抗」失眠。

例如「數綿羊」反而會令人高度專注,愈數愈精神。

早睡早起身體好?

一般情況下是對的,但陳銀燕強調,有人習慣早睡早起,有人喜歡遲睡遲起,早睡反而會輾轉反側,影響睡眠效率。因此,遲睡遲起若不影響日常生活,不需太介懷,「每人生理時鐘唔一樣,好難講一定要幾點瞓,瞓得好先最重要。」

瞓得愈多愈好?

國際睡眠基金會建議,成年人每天睡七至九小時。陳銀燕指,睡得太多或反映身體機能出問題,「可能情緒影響,唔想活動,成日攤在床上,甲狀腺問題亦令人覺得攰。」

瞓唔夠補得返?

陳銀燕說,睡眠不足對身體造成的不良影響「米已成炊」,無法經「補眠」消除。日間或周末補眠反而會打亂生理時鐘,加重晚間失眠情況。

黃光不影響睡眠?

電子產品的光線會抑制人體分泌褪黑激素,影響睡意。一般人以為藍光才有問題,將熒幕調為柔和的黃光。但陳銀燕提醒,不論藍光或黃光,非常微弱的光線已足以影響睡意,故睡前一小時須避免看手機或電視。

喝酒能助眠?

酒意令人昏昏欲睡,但睡眠斷續,只有淺層睡眠,加上利尿容易半夜醒來,睡得並不好。陳銀燕特別強調,患睡眠窒息症人士睡前不要喝酒,「酒會令人放鬆,令睡眠窒息更嚴重。」

除了認清失眠陷阱,陳銀燕建議,照顧者可以為自己及認知障礙症長者營造理想的睡眠環境。

1

日間多曬太陽
有助分泌褪黑激素和調節生理時鐘,若長者行動不便,可推輪椅讓他們去露台或公園曬一曬。

2

建立睡前儀式
例如刷牙、如廁、聽歌,每晚依序進行,讓身體意識到了特定時間要睡覺。

3

睡前放鬆活動
例如呼吸練習、靜觀或肌肉放鬆法。長者可以浸腳,有助血液循環及放鬆。

4

保持睡房黑暗
光線會減低睡意,盡量關燈睡覺,亦可使用眼罩或遮光窗簾。

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李朝江家族睡眠檢查室推出的手機應用程式,利用認知行為療法改善成人失眠問題,根據用戶的睡眠及情緒自我評估,從日常生活著手,提供改善睡眠課程,並要求用戶填寫睡眠日記,記錄睡眠狀況及治療進度。

電話

5548 4814

簡介

以認知行為治療的原理,講解失眠成因及改善方法,以小組形式,引導參加者將所學應用於生活中,調整睡眠習慣,減少失眠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電話

3188 2550

簡介

以「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為基礎的免費網上課程,用戶可以學習基本的睡眠知識,建立健康的睡眠規律和生活習慣,幫助自己應對失眠。

電話

3751 5499

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