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1. 非藥物治療

治療或處理尿失禁,一般先由非藥物治療入手。

物理治療師會重點訓練長者的肌肉力量,或由調整如廁習慣著手。失禁患者可先諮詢醫生意見,評估失禁類型和嚴重程度,再轉介物理治療師跟進。

骨盆底肌肉運動

針對壓力性、急切性尿失禁的第一線治療,對前者的效用最為顯著。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床導師、物理治療師馬彗晶指出,壓力性失禁患者多是長者及曾經生育的女士,他們的骨盆底肌肉力量不足,一旦做出跑跳、大笑、咳嗽等動作,腹腔會受壓導致漏尿。透過收縮控制大小便的骨盆底肌肉,有助改善失禁問題。約四至五成長者接受運動訓練後,有效改善失禁情況。

訓練方法

開始訓練前,患者可先在排尿期間嘗試截停尿流,找出收縮骨盆底肌肉的著力點。女士可選擇用肛門或陰道發力,男士則主要用肛門發力,「如果截到尿流即係識用力,可以用同一道力進行做骨盆底肌肉訓練」。步驟如下:

先將膀胱餘尿排清

在床或瑜伽墊上躺平,屈曲雙膝,放平腳板

每天做兩套運動各30至40次:

  • 慢速運動:用適中力度收緊骨盆底肌肉,維持五秒後放鬆
  • 快速運動:用最大力度收緊骨盆底肌肉,維持一至兩秒後放鬆

掌握方法後可隨時練習,體弱長者宜盡量躺下進行。想知道練習是否有效,可重複小便時截停尿流的測試,成功截斷代表見效。馬彗晶建議每隔幾星期做一次測試,以了解運動進度,但切忌常做,否則容易引發尿道炎。

改善失禁練習一般需要六至八星期才見效,視乎患者的肌肉能力。

如何幫助認知障礙症長者?

患者需要具備接受指示的認知能力,才可進行骨盆底肌肉運動,馬彗晶解釋:「要懂得收緊邊塊肌肉,否則可能用錯橫膈膜,練習期間都要識均勻呼吸。」

物理治療師有辦法協助:

  • 利用超聲波儀器,觀察患者是否懂得收縮骨盆底肌肉
  • 將凱格爾球(Kegel ball)放入女患者陰道,協助正確收縮肌肉

至於一些認知能力較弱人士,可用電極儀器輔助。治療師會將一枚如唇膏大小的電極探頭,放入女患者陰道或男患者的肛門,透過電極刺激肌肉,達到改善失禁的效果。

馬彗晶指,電極刺激療法需要定期進行,一般會建議病人購買儀器,每次用完後帶回家洗淨,下次治療時帶回來。

膀胱訓練

主要針對急切性尿失禁,患者以男性為主。馬彗晶強調,這類患者的第一線非藥物治療仍然是骨盆底肌肉訓練,但成效相對較差,因此可輔以膀胱訓練。若果長者失禁主因是前列腺問題,要由泌尿科醫生處理,或需進行藥物或手術治療。

馬彗晶指,健康成年人膀胱容量約為400毫升,長者因膀胱軟組織衰退,容量約為300毫升。膀胱訓練目的是讓失禁患者在適當時間排尿,「唔好少少急,儲200幾毫升就覺得要衝去廁所」,從而改善膀胱的控制力及增加儲尿量。

訓練方法

1

填寫如廁日記

先連續三天填寫如廁日記,記下每天喝流質飲品(包括水、飲品、湯水等)的份量和時間、排尿份量和時間。

2

改變日常習慣,減少排尿次數

  • 忍尿:透過聽歌、看電視和閱讀分散注意力;起初忍兩分鐘,然後逐漸遞增時間。如果擔心忍不住,可穿成人尿片以防萬一。
  • 注意飲食:忌刺激性或油膩食物,少喝咖啡、可樂、酒精及濃茶等。每日飲六至八杯水,千萬不要因擔心失禁而少飲水,否則會使尿液濃度增高,刺激膀胱,不但加劇問題,更容易引發尿道炎。

如廁訓練

耆智園腦退化症照顧顧問(護理)黃慧玲指出,用膳後是最佳如廁時間,尤其早餐後腸道蠕動較活躍,有助排便。即使長者說「冇得屙」,照顧者也可帶他們去馬桶「坐吓」,有助身體的自然排泄反射,「脫下褲子,腦部有訊息提醒排泄。」照顧者也可嘗試開著水龍頭,流水聲有助促進排泄反應,「 聽到水聲,坐坐吓就會屙。」

飲食方面也要配合,黃慧玲建議長者補充足夠水份及進食纖維含量高的蔬果,以助排便:

  • 火龍果、橙攪拌成果汁
  • 西梅汁或西梅乾
  • 木瓜、大蕉、麒麟果

患糖尿病或其他長期病的長者不宜進食高糖份水果,宜請教醫生或營養師。部份中晚期認知障礙症長者不喜歡吃綠色食物,黃慧玲建議選擇顏色鮮艷的蔬果,例如番茄、南瓜及紅椒等。

職業治療師劉志豪表示,提醒患者定時定候上廁所,為他們建立如廁習慣,可培養膀胱肌肉的記憶,但對晚期認知障礙症長者未必適用,這時照顧者需要認識如何選擇及使用輔助工具。

四肢功能訓練

功能性失禁患者因手腕不靈活,來不及脫褲便尿了出來,也會因為趕不及上廁所而失禁。劉志豪表示,可協助這類患者訓練四肢能力,以加快活動速度,包括鍛煉手腕肌肉、改善步姿和平衡力。

衣著也是影響如廁的一大因素。劉志豪憶述,有失禁伯伯動作不靈活,卻喜歡穿綁帶褲子:「褲頭帶打多個結,好難解。」結果因解綁太慢而失禁。於是劉志豪為伯伯訓練手部能力,並建議改穿橡筋頭褲子。

應對長者失禁情況,可以依靠環境上的輔助和利用工具改善失禁問題

2. 環境策略

 

STORY — 用鬧鐘提醒如廁

有初期認知障礙的伯伯有失禁問題,但他不想用尿片,又怕「瀨尿」被人取笑,所以不敢外出。照顧者見伯伯經常尿濕衣物,有時會抱怨:「又濕咗!」伯伯忍不住出聲辯駁,雙方關係愈來愈差。

劉志豪上門評估後,建議伯伯訂立如廁時間表,由照顧者幫手調校鬧鐘,定時提醒:「無論急唔急、屙得多定少,鬧鐘響就要去。」治療師又提醒照顧者在廁所門貼上標誌,協助辨識廁所;並在馬桶貼上沖水標誌,提醒如廁後沖水。

透過改善環境和家人配合,伯伯的失禁問題終於有改善。

劉志豪指,認知障礙症長者常見的失禁原因,包括無法辨別廁所,甚至忘記了正確如廁方法。有長者因想不起家中廁所位置,也忘記了馬桶的模樣,結果在廚房的垃圾桶大小便。

協助長者辨識廁所、定時提醒如廁,是職業治療師的常用環境策略。他強調,由於認知障礙症人士的記憶力和認知能力差,照顧者不能只用說話提醒,必須透過視覺提示,「畫公仔畫出腸」。

在耆智園網站上,有協助認知障礙症人士如廁的方法:

  • 移走令他們誤以為是廁所的物件,並加強廁所門框與牆身顏色對比
  • 長者房間應盡量靠近廁所,縮短如廁距離,並在沿途安裝扶手
  • 廁所使用滑動門或門簾
  • 加強地板與坐廁的顏色對比,以便辨別坐廁位置
  • 保持光線充足,晚上開夜明燈

3. 輔助器具

如果長者行動不便或意識不到大小便,可因應情況選用輔助工具。而隨著科技發展,可以選用的工具愈來愈多。

儀器體積細小,利用超聲波監控膀胱尿液容量,飽和時會傳送提示到手機應用程式,提醒長者去廁所。使用方法簡單,只需將電極貼片貼在患者的恥骨上方。物理治療師馬彗晶提醒,每隔幾日便要換貼片,而且儀器只能預防失禁,不能改善肌力。

4. 藥物及手術治療

若症狀持續,可考慮結合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

泌尿外科專科醫生葉維晉指,不同類型尿失禁的治療方法不同。病人求診時,醫生會先查詢病史和病情,例如女病人提及跑跳、打噴嚏時漏尿,屬於壓力性失禁。至於滿溢性失禁,醫生用手觸摸病者膀胱,會感到膀胱漲滿,像「足球咁大」。

若有需要,醫生會要求患者接受進一步身體檢查,主要包括:

1. 膀胱張力測試

    • 將導管經尿道放入膀胱,注入生理鹽水,測試膀胱反應及壓力。

2. 尿動力測試

    • 病人依指示飲水後排尿,測試尿量及尿速。

視乎不同類型的尿失禁,醫生一般建議下列治療方式:

先進行骨盆底肌肉運動,改善生活習慣。按需要處方放鬆膀胱肌肉藥物,減低膀胱壓力。按臨床經驗,約20%至30%壓力性尿失禁患者會接受手術改善病情,女性可用懸吊帶收窄尿道出口。

 

葉維晉表示,大便失禁較難治理,成因亦複雜,主要包括:肛門括約肌鬆弛、直腸神經受損、放射治療副作用。醫生一般會為患者進行肛門張力測試,將手指放入肛門,「普通人好難擺入去,(患者)放幾隻手指都得」。如有需要會進行肛門超聲波檢查。

他指,針對病人大便失禁,通常採取保守治療,嘗試改變大便形態:「成為一條條,無咁易流出嚟。」方法包括骨盆底肌肉訓練、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處方通便藥或止瀉藥。如果患者有肛裂問題,可以手術修補破裂的括約肌。

晚期認知障礙症人士做不到骨盆底肌肉訓練,主要從藥物、改善飲食習慣入手,如治療無效,就只好用尿片。病情嚴重者可接受腹部造口手術放便,但手術風險高,不適合體弱患者。

葉維晉說,失禁長者通常受尿失禁困擾,可向泌尿科求診。要到年紀很大、認知障礙症晚期或長期臥床,才較多出現大便失禁,可由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處理。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