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夾心階層或獨生子女的確會傾向買較高的壽險保額,然而每個家庭不同,買保險沒有既定方程式

照顧者:未雨綢繆

Rachel曾是註冊護士,在聯合醫院老人科工作四年,現在是保險經紀。她憶述病房裡絕大部份人是85歲以上,其中兩成因為沒有照顧者,難以出院。「這些長者大多獨居或是雙老家庭,老伴無力照顧。即使有幾個子女,也得安排時間或者夾錢請外傭。」她不時看到一些子女需要停職或轉為兼職去照顧父母,財務及生活都得重新協調。

她形容以前做護士是救急,做保險紀經則是未雨綢繆,讓投保人有事時有較多選擇,並會特別提醒客戶要評估照顧需要:「不少剛退休的,除了關心退休後生活,很多時候亦會考慮carer stress,畢竟這一代人較少子女。」

照顧者應該撥資源為自己買人壽,或為年長父母買相對費用較高的醫保和危疾產品?「不一定,好視乎跟家人的關係。」Rachel指夾心階層或獨生子女的確會傾向買較高的壽險保額,然而每個家庭不同,她強調買保險沒有既定方程式。

家庭成員以財政劃分,可分為照顧者及依賴者,在規劃財務或考慮買保險前,不妨用金錢圈作參考

金錢圈:與家人的距離

台灣理財作家十方提出美國專家建議的「金錢圈」,量度自己和身邊人的用錢概念:「誰可以用你的錢?或者誰在經濟上依賴你?」

有些人的金錢圈很小,只容得下自己,自己的錢自己花;有些很大,家人朋友都可以包括在內。就是同一個家庭,每名成員都有不同的金錢圈:丈夫可能覺自己的錢,弟妹也可以用,但太太就會覺得最大的部份一定要留給自己和子女。

家庭成員以財政劃分,可分為照顧者及依賴者,而每個人都有一個金錢圈,在規劃財務或考慮買保險前,不妨用金錢圈作參考。

隨年紀金錢圈不斷調整,購買的保險產品也不一樣

CASE:顧家方法隨年紀改變

會計師Daisy是二女,一直念記家人的需要,由畢業後工作,到現時計劃退休,三十多年來,她的金錢圈不斷調整,購買的保險產品也不一樣。

剛工作時買儲蓄人壽,保障家庭的經濟支持,但保額偏低

剛畢業:為家人買人壽

Daisy剛開始工作時,收入不多,自己萬一不幸有事,她希望家庭仍有一定的經濟支持,幫輕父母,於是買了儲蓄人壽,當時保額為五萬美金。「現在回想保額太低,但這份是後生時買下的,斷保好蝕,唯有一直供。」

事業漸穩後再買的保險,保額較高,為了照顧父母之餘,自己可有較全面的保障

事業漸穩:多元化保障

Daisy財政開始寬裕,弟妹也陸續出來工作。她希望在照顧父母之餘,自己可有較全面的保障,於是再買一份保險,當時美金保額為人壽16萬、危疾4.3萬、意外三萬,還有醫保實報實銷,包括100%複雜手術、70%中型手術、50%小手術。

九十年代,她每年供六千多元,隨著年紀增加,現時保費已增至二萬多,而各項保額亦相應提升。

婚後開始供樓,還計劃生孩子,經濟壓力大;再買另一份保額相當高的危疾保險

婚後:買危疾

Daisy在2000年結婚,然後開始供樓,還計劃生孩子,突然頓覺「冇咩錢剩!」但經濟壓力愈來愈大,若然生病,就更顧不來,於是她再從另一公司買危疾保險,保額相等於當時半年的人工,計劃供至65歲。

計畫退休後擔心將來會有更多醫病開支,考慮到買醫保費用較高,於是改為重點保障

即將退休:買重醫保

現時Daisy年過五十,幾年前做過婦科小手術,身邊不少朋友相繼出現健康問題。她擔心將來會有更多醫病開支,考慮到年紀及血壓高,買醫保費用較高,於是改為重點保障,購買了癌症醫保,保費每年二千多元。

Daisy計劃退休後,將現時的公司團體醫保轉為個人醫保:「坊間其實有很多『轉正計劃』,專給退休人士,最緊要是不用重新核保,免身體檢查。」

至於雙親,父親已離世,母親本身有積蓄,早前兩次找私家醫生做手術,都是自己付款,其餘大部份由公立醫院跟進。Daisy沒有為母親買保險產品,除了因為母親有存款,還相信有事四兄弟姐妹會一起承擔費用和照顧,目前母親和哥哥跟外傭一起生活。

 

三大貼士

1 / 3

購買照顧者保險和長者保險時:認清個人需要,且會隨人生階段有所改變

1. 認清個人需要

投保前,先問自己四條問題:

  1. 照顧對象及所需?
  2. 照顧對象所需涉及的風險,風險出現可能性有多大,以及影響的範圍?
  3. 考慮買入的計劃是否可處理這些風險?
  4. 保單費用多少?是否可長期負擔?

應買入哪類保險產品、購買的先後次序,並無標準答案,但大方向是保障為先,然後才到儲蓄及投資等。要同時了解公司團體保險的保障範圍,再考慮個人保險需要。

買不同產品,要評估個人財務能力及規劃預算,因壽險產品多屬長期供款,如終身保障的計劃,供款可長達數十年,直到投保人身故。

更重要是定期檢討個人保障,因為保險需要會隨著不同人生階段而有所改變。

資料來源:香港保險業聯會《人壽保險》

情緒病保障

超過半數的照顧者有抑鬱徵狀,近年開始有保險公司受保精神疾病

香港大學曾調查超過1,100位照顧者,發現55%有抑鬱徵狀,25%更是高危人士,需盡快尋求情緒支援。

精神病以往多屬「不保」項目。但近年開始有保險公司受保,例如富衛推出「身心衛危疾保障計劃」,涵蓋情緒、危疾及特別疾病。保障涵蓋10種情緒病如抑鬱、焦慮症及精神分裂症等,如曾患有情緒病,經醫生證明康復超過五年或以上,也有機會成功投保。

不過計劃的受保年齡有所限制,只保至69歲。

而政府推行自願醫保計劃,則特別要求有關產品須提供每年最少三萬元的「精神科治療」保障,並保證續保至100歲,不過投保人必須因接受精神科治療住院,才符合賠償資格。

網址 富衛「身心衛危疾保障計劃」

政府有保障照顧者?

目前政府為兩類照顧者提供津貼試驗計劃,對象分別是照顧殘疾人士的照顧者,以及護老者

目前政府為兩類照顧者提供津貼計劃,對象分別是照顧殘疾人士的照顧者,以及護老者。要求每月提供不少於80小時照顧時數,並且有家庭每月入息限額,不能多於香港入息中位數的75%。合資格的照顧者可每月獲發放3,000元津貼;如同時照顧多於一名符合申請資格內所述條件的人士,而服務單位認為該照顧者具備能力,則每月可獲發放最多6,000元津貼。

不過,領取傷殘津貼的人士不能申請照顧者津貼,原因是他們「不會被視為合適及有能力的照顧者」;另一個不合資格申請照顧者津貼的組別,是「長者生活津貼」的受助人。社會一直質疑這計劃只是保障低收入家庭,而不是給照顧者提供支持。

家庭每月入息限額(截至2023年)
住戶人數 上限
1 $15,800
2 $22,500
3 $27,900
4 $34,800
5 $42,900
6或以上 $48,675

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