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出走,比日間更危險。銀仔馬上開GPS追蹤老爸的路線 —— 他在屋苑的花園和外圍兜圈,她心裡默默地希望老爸不要走遠……當她回到家的附近時,希望他認得自己,可以扮偶遇……希望他願意跟著回家。
從GPS軌跡,老爸已走到600米外的圖書館大樓,如果再前行,就是貨櫃塲,那裡人流少,又少街燈,更難找到他。銀仔內心很焦急,就在這時,老爸突然轉了方向,向著家的方向走去。
原來有路人看見老爸手中拿著電話,有點慌張,說住在澳門,問怎樣行去。那路人從老爸的電話找到老媽,還直接帶著老爸回屋苑。老媽在屋苑大堂接回老爸,非常感謝路人:「我們談了一會,她家中親戚亦有相似情況,明白當中難處。」
老爸之前曾走失一次,當時未有遇上有心的路人。 2018 年 12 月早上六時半,老爸趁大門解鎖、老媽梳洗時,不動聲色地出了門。老媽致電老爸,他說:「我左邊身好痛,去緊急症室。」十時老爸再致電老媽:「你去咗邊?我哋去邊度飲茶?」
當時 GPS 顯示老爸在荃灣綫地鐵來來回回團團轉,找不到方向。
「你喺邊度?旁邊有冇人?」老媽連忙問。
「先生,你可唔可以話我知這是哪裡?」老媽聽見老爸問路人。
「美孚站。」路人。
「我想去元朗,請問怎樣行。」
「......」
「......」
兩人說了一會,老媽估計路人似乎沒法讓老爸明白要走的方向。
「你將電話交給嗰位先生,我跟他說。」老媽急得在電話裡叫阿爸,然後對路人說:「先生,唔好意思。我先生有老年癡呆症,你可以幫忙指一指方向嗎?我會沿途教他。」
「你做乜唔好好睇住佢,有病就留喺屋企啦!」
路人劈頭一句訓話,隨即把電話交回老爸,轉身就走。
全民要幫手
認知障礙症的友善社區也得靠全民幫手,尤其初期症狀不易發現,照顧者對患者走失的警覺性不足。「好好生活百貨」店主 Elis 說,大部份來查詢追蹤器的人,都是家人曾經走失才考慮使用,身上沒有追蹤器的患者,走失了便只能靠好心人幫手。
一些患者本身獨居,或者照顧者也年紀大,不容易使用追蹤器,靠的只能是左鄰右里和社區。基督教服務處長期護理服務總主任周樂明坦言,他負責的中心及院舍都曾經有長者走失,附近管理員發現後轉告他們,卻未有幫忙尋人:「為什麼有長者沒帶錢也能乘坐巴士?車長為何不多問兩句?」
遇到懷疑走失的患者
賽馬會耆智園副總經理崔志文曾為不少專業人士,提供應對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訓練。他相信管理員、巴士司機,以至一般途人大部份非不願幫忙,只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幫。他建議可循三個步驟處理:
第一步︰盡快取得對方稱呼以取信任
認知障礙症患者對不熟悉的人和物都容易感到不安,不安感可能產生脾氣、或想走開。
崔志文建議看見四處張望、懷疑是走失的患者時,可先報上自己姓名,然後查詢稱呼,此後多稱呼對方,讓他感覺你們是互相認識的。取得信任後,才查問更多資訊,予以幫助,切忌心急「幫倒忙」。
第二步︰避免抽象問題
「你住邊呀?」、「你從邊度嚟㗎?」等問題一般人聽起來簡單,但原來開放式問題、他答不出答案的問題,也有可能令患者不安。
崔志文建議,發現患者回答不來,便改問些「一定答得出」的問題,慢慢建立他的安全感。例如:「你見唔見到前面有張櫈?我哋過去坐好唔好?」、「你係咪帶咗個袋呀?(已經看見袋子)」。
成功穩定患者情緒後,可以問題引導對方打開袋子,尋找電話或其家人聯絡方式。為免自己受懷疑,即使要拿起對方電話幫忙撥號,也必須每步交代清楚,讓患者繼續安心。
第三步︰保護自己免受懷疑
最好是多找一位途人一起幫助並互相做證。若無法找到聯絡方法,最後一著便是報警處理。崔志文估計,整個過程約十分鐘,若久未獲信任,他也建議好心人在警察來到之前,問準對方盡量留在他身邊,至少可保安全。
社工銀姑也分享了如遇到長者問路,一般市民可如何辨是否認知障礙症人士走失。銀姑強調,認知障礙症中後期患者,簡短對答時也可以十分流暢,行動大致自如。
留意長者的神情:是否一臉茫然,六神無主地四處問路?
留意長者的衣著:例如正值上班上學時間,婆婆卻只穿著家居服和拖鞋說要回家,是否有點奇怪?
嘗試了解長者的行蹤︰長者從那裡出發?他要去那個地方的原因?
當你有理由相信遇到的是走失長者,記得要先安撫長者的情緒,讓他感到安全。並且告訴長者你會找可信任的人幫手,然後報警求助。
社工:留意長者外觀
博愛醫院社會服務副總監(安老服務)單淑勤,多年來都在社區支援認知障礙症人士。她強調,認知障礙症中後期患者,簡短對答時也可以十分流暢,行動大致自如。當長者在街上有以下異狀時,可能是走失,不妨多加留心並上前關心:
1
留意長者的神情
是否一臉茫然,六神無主地四處問路?
2
留意長者的衣著
例如正值上班上學時間,婆婆卻只穿著家居服和拖鞋說要回家,是否有點奇怪?
3
嘗試了解長者的行蹤
長者從哪裡出發?他要去那個地方的原因?
「當你有理由相信遇到的是走失長者,記得要先安撫長者的情緒,讓他感到安全。並且告訴長者你會找可信任的人幫手,然後報警求助。」單淑勤指出。
香港目前有大約十萬認知障礙症患者,當中八成處於初中期,預計未來隨著人口高齡化,患者人數可以多達30萬人,需要建立的,是認知障礙症的友善社區。
這需要政府有政策。
於2013年提出「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為認知障礙友善社區訂定不同政策。其中,台灣內政部警政署以三大機制尋找失蹤長者︰失蹤人口系統、人臉辨識系統和自願指紋建檔服務。
由2019年開始,警政署與社會局和衞生局合作,定期到長期照護中心、醫療機構等蒐集認知障礙症長者的指紋。
找回走失的親人
成功尋人後,照顧者或會感到激動、緊張。
1
正面接觸親人,避免從後方突然說話或拍打其肩膀,以免嚇到他們。
2
保持眼神接觸、平靜從容的態度、溫和的聲線語氣。
3
安撫情緒,避免責怪及詢問走失原因。
4
需要時給予水、食物、更換衣物,並簡單檢查身體有否受傷。
5
盡快帶親人返回他熟悉的環境,離開人多的地方,需要時前往求醫。
6
於尋人或社交平台取消報失,並通知所有協助尋找的社區人士。
7
親人適當休息後,檢視走失原因,改善預防走失的措施。
1 / 1
認知障礙症的友善社區也得靠全民幫手,尤其初期症狀不易發現,照顧者對患者走失的警覺性不足。好好生活百貨店主Elis說,大部份來查詢追蹤器的人,都是家人曾經走失才考慮使用,身上沒有追蹤器的患者,走失了便只能靠好心人幫手。
一些患者本身獨居,或者照顧者也年紀大,不容易使用追蹤器,靠的只能是左鄰右里和社區。基督教服務處長期護理服務總主任周樂明坦言,負責的中心及院舍都曾經有長者走失,附近管理員發現後轉告他們,卻未有幫忙尋人:「為什麼有長者沒帶錢也能乘坐巴士?車長為何不多問兩句?」
照顧者及社工分享:
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