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跌倒恐懼症」
76 歲的黃女士一向喜歡唱粵曲、學跳舞、學打鼓,熱衷各種社交活動,直至去年落巴士時因為路面不平跌倒,導致髖骨骨折。出院後活動能力大降,走路五分鐘已非常吃力。她因而減少外出,經常留在家中。
身體變差、活動能力下降,令很多長者跌倒後患上跌倒恐懼症,失去自信,自我形象低落;好些還會因為害怕再跌倒而長期留在家中,甚或拒絕參與社交活動。長此下去,生活質素會愈來愈差。
回答以下12條問題就能知道自己或長者是否跌倒的高危一族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骨質疏鬆預防及治療中心提供的評估初步檢視,若總分是四分或以上,就代表有跌倒風險,要及早正視和求助。
骨質密度檢查
雙能量 X 光吸收測量儀
DXA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能快捷、安全地量度出腰椎及股骨頸的骨質密度,是世界衞生組織唯一認可的檢查方法。只需躺在儀器上十分鐘,便會得知結果(T-值):
-1:骨質密度正常
-1 至 -2.5:骨質密度偏低
少於 -2.5:骨質疏鬆
若骨質密度 T-值少於 -2.5,代表已患有骨質疏鬆症,應請醫生建議治療方案。
綜合性髖骨骨折風險評估
(FRAX + SARC-F)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骨質疏鬆預防及治療中心結合現有的「未來十年骨折風險評估(FRAX)」及「少肌症風險評估(SARC-F)」制訂綜合性髖骨骨折自我風險評估。對比起單一使用 FRAX 或
SARC-F,綜合性髖骨骨折自我風險評估只需兩分鐘完成,可識別出八成髖骨骨折高風險者。
1 / 1
衞生署於2021年發表《二零一八年非故意損傷統計調查報告書》,報告顯示65歲及以上長者的損傷事件中,有74.5%為跌倒。整體而言,女性因跌倒而受傷的比例為47.1%,較男性的31%高。
調查又指出,長者因跌倒而經歷損傷事件的百分比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由65-69歲長者的59.8%,上升至70-74歲長者的64.4%,及75歲或以上長者的88.6%。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與香港物理治療師協會於2018年進行基層長者跌倒風險調查,以人口比例估算,全港有20萬長者有顯著跌倒風險;10萬長者有多次跌倒顯著風險,當中超過九成患長期病,三成半長者患有高跌倒風險疾病如骨質疏鬆及關節炎。
此外,香港中文大學在2018年發表的研究指出,長者在兩米以下低處(床、椅、梯級等)跌倒受傷個案,十年間由42宗升至222宗。在55至70歲的個案中,三成三人曾在低處跌倒,死亡率達7.5%;至於70歲以上的長者,近七成曾經跌倒,因此而死亡的比率更升至17.6%。
有什麼方法可預防跌倒?家中長者又是否跌倒的高風險一群?
點解會跌倒?
1 / 5
1. 視力衰退
視覺敏銳度與對比敏感度下降,難以察覺環境中存在的物件,行走時容易被四周的物件絆倒。
1 / 3
1. 家居環境
例如地面凹凸不平、通道狹窄、地上放滿雜物。若家居燈光昏暗,更易被雜物絆倒。
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榮休教授梁國穗一直在社區推廣防跌教育。他指長者跌倒原因有很多:「台北送老花眼鏡,是眼的問題。」長者視力衰退,視覺敏銳度與對比敏感度下降,會難以察覺環境中存在的物件,行走時容易被四周的物件絆倒。在較暗的地方,這種情況更為嚴重。
除了視力問題,「長者年紀大,愈來愈瘦,肌肉流失,除了骨不好,肌肉也不好,這些長者很容易跌倒。」梁國穗又說:「加上可能有其他病,例如中風、柏金遜,都令長者容易跌倒。」
與長者身體狀況有關的,都是內在因素。長者跌倒除了因為內在因素,還有外在因素。
「我們經常推廣怎樣放好雜物,注意家居安全。」浴室和廚房地面濕滑,是跌倒最高危的地方。地上的抹布、地布同樣是高危物,容易絆倒長者。
梁國穗在社區開辦講座時,曾經送過不同的預防跌倒工具給長者:「我們送過一些夜光燈,老人家晚上去洗手間是很大的問題。」長者因夜間上廁所而跌倒的個案很多,他坦言:「有時也要現實一點,可能要用成人尿片。」
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