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耆智園副總經理崔志文分享實戰經驗,認為找出用約束衣的原因、有無替代方案最重要,要達至零約束增加人手並非必要。

【減綁系列2】「零約束」可能嗎?

為院舍提供訓練

有人批評耆智園「不綁院友」很離地,副總經理崔志文回應:「並非覺得約束十惡不赦,有需要可以用,但要綁一輩子嗎?」

在院舍「減約束」計劃中,耆智園提供的訓練圍繞8個課題:
💊 按《安老院實務守則》,了解員工有否考慮可能的替代方案,「話試過調校藥物、社工介入,到底做了什麼?」
💦 由處理傷口專家講解皮膚護理,減少長者因搔癢而被綁
🪑 職業治療師教導,改善坐姿、腰部訓練、坐椅設計,減少長者滑倒
👣 了解認知障礙症行為表現,例如長者半夜遊走的原因,從而改善
🚰 改善基本生活狀況,包括飲夠水、防止便秘等
💪🏻 訓練長者下肢肌肉、平衡力、活動能力等
🔔 利用樂齡科技,安裝離座感應器、提示器等,讓員工掌握長者動向
💬 闡釋減少約束原因、計劃理念

個案:有一位婆婆常抓皮膚,喜歡走動,身體會向前傾,被綁T帶和手環後變得「忟憎」,不願參與社交活動。評估發現婆婆行得不差,跌倒風險也不高,故著手解綁:
對策1 -處理皮膚問題,換上適當衣物,不抓皮膚後,便很快脫掉手環
對策2 -鼓勵起身走動,幫院舍摺季刊,消耗精力
對策3 -訓練肌肉及步行,不用常坐並可參加活動,個人「定」好多
婆婆很快便脫掉T帶,不用綁,有得玩,情緒好轉,家人也感到驚喜。

崔志文說,最難「甩綁」是需要插喉的長者。一名插尿喉的婆婆,因夜晚「拔喉」而被綁,團隊遂嘗試用不同方法制止:
✅ 改裝褲子,將導尿管改由膝頭伸出,令婆婆不容易摸到
✅ 婆婆仍然整晚摸來摸去,於是索性給她一條假尿喉

這些古靈精怪的方法,有時成功,有時無效。但崔志文認為總要試過才知,希望「救得一個得一個」。他亦會與院舍交流這些實戰經驗,讓院舍知道耆智園團隊有實踐經驗,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共同前行。

增加人手才做到減綁?
崔志文不同意:「100個老人家要搵100個人睇住?邊個老人家沒有跌倒風險呢?如果有風險就要『人釘人』,院舍無可能運作。」他認為,找出用約束物的原因、有無替代方案最重要。正如前述例子,為長者換件衫,加把風扇,減少出汗,保持乾爽,就不用為防止抓損皮膚而被綁:「不用加人手,但情況已經好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