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同路人知道老爸行得走得,行動自如,動作矯健,有問有答,會講會笑,就會奇怪他怎樣能夠通過「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讓他排院舍隊。
最深印象的回應:「我媽媽的情況比你爸爸差很多很多,都沒法通過評估,冇得「入隊」排院舍,冇得排日間中心,乜服務都冇。你好好彩!」
老爸病了,是唔好彩!
能夠入隊,是好好彩!
數年前開始我已聽過這番說話好幾次,只是數年後的今天,老爸退化了更多。我明白朋友沒惡意,只是大家都不明白評估準則是什麼。
對香港的社會服務全然陌生,身邊親友也沒有用過社會服務,不知向誰人取經。社署網頁絕不user-friendly,找資料猶如大海撈針,睇到「一嚿雲」,內容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專有名詞:中度缺損、嚴重缺損……,不明白社署是怎樣去釐定和分類,網頁似乎是寫給行內人士看的。
我心中疑惑:「若患者沒有親人,又或者親人不在身邊,他自己的人生怎樣走下去呢?」。
一直不明白醫院何不在患者確診時,就設立「一條龍」的轉介服務,讓相關部門跟進,使患者能夠及早規劃呢。為何只有入院病人才可以轉介予醫務社工呢?
教育署推行「一條龍」辦學模式,學生要有「生涯規劃」教育;社署何不參考一下,自患者確診後,就不妨提醒患者做「死亡規劃」,反正現時都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案。
要知道,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所有能力會逐漸失去,有些患者確診已是中期,甚至是後期,再在複雜的社會服務裡面兜兜轉轉,實在是浪費了延緩病情惡化的黃金時間;醫治癌症都不會等到末期才開始處理吧,患者在斷症一刻已知道要面對死亡。
長者尋找社會服務首要「找對」中心和「找到」社工,每一間長者地區中心/長者鄰舍中心只會負責特定指派的屋苑。
我是跌跌撞撞,好不容易才找到指定的地區中心,聯繫上社工,陪老爸到中心跟社工面談一次後,社工說要家訪做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