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ce的好友患有抑鬱症,每當想到患癌爸爸會離開自己,心情便很低落。Alice很關心她,每次都會細心聆聽和給予支持:「但我不知怎樣回應,才令她好過一點。」
朋友有時會說些像「我應該和我爸一起死」之類的話。Alice感到驚恐,不知所措,不知道對方是否認真:「我盡力安慰她,叫她三思、不要衝動。但說的話很笨拙,很怕說錯。」
後來意識到朋友只是想表達極端情緒,並不打算訴諸行動。但Alice不敢怠慢:「我怕好像《狼來了》,終有一次是真的。」
她坦言有壓力,甚至想逃避,「每次說的內容差不多,今次安慰完,下次又是同一個問題。」
資深照顧者:聆聽和陪伴
與抑鬱症患者相處技巧有哪些?三位資深照顧者在面書群組「照顧者大大聲」分享,當看到同路人情緒低落時的應對方法。
1 / 1
除了聆聽,她也從個人經歷中學習應對:「我也試過低潮,有些說話當年我不喜歡別人這樣說,今天我也不會對照顧者說,例如『忍耐一下啦』或『送去老人院就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年聽過一些很礙耳的說話,現在千萬不要說。相反,聽過開心舒服的說話就講出來,希望可以幫到對方。」
1 / 1
可透過WhatsApp向對方傳訊息:「我永遠都會支持你」、「你可以隨時找我」或者「什麼時候方便?我可不可以上來?」若對方沒有理會,過一兩天可以再聯絡。
這種方式可以讓對方感受到關心,又能保持大家的空間,讓對方在合適的時間回應。
1 / 1
愈多勸解愈令人覺得煩躁,若覺得對方需要陪伴,可以說:「如果你覺得我的話啱聽,可以找我。」她不會問對方太多:「你不知道他是否願意說一些很私人的事。」
她建議幫忙處理一些實際的問題:「譬如對方睡不好,我不會講情緒,而是介紹一些有助睡眠的方法,譬如按穴位。」
向晴社工蔡泳詩:真誠最重要
明愛向晴熱線督導主任蔡泳詩指,面對有自殺想法的朋友,不同情況有不同處理方式,但作為一般聆聽者,可以真誠表達自己的關心或擔憂:
「將你心中的感受真誠地表達出來,譬如聽到朋友說『想死』時感到擔憂,就坦白說『你這樣說,我很擔心』。」這樣回應會令對方感受到,原來自己的情感會觸動身邊人,「知道你在意,作為朋友已經好足夠。」
如果對方是照顧者,關顧者可以反問:「是什麼原因令你一直堅持下去?可提醒對方思考一下:即使有時照顧很吃力,但也有做得好的時候,讓對方肯定自己。未必需要由你去肯定或稱讚他,透過提問,開拓對方的思考角度。」
但她提醒,長期面對壓力的人容易「發晦氣」,關顧者要有心理準備:「當一個人陷於孤單,可能用一些比較負面的溝通方法,令身邊人不敢靠近。」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總幹事曾展國:衡量心力時間
曾展國表示,幫助受情緒困擾、甚至想自殺的照顧者不是易事:「他們的情緒問題不是一時三刻可以解決,而是不斷地重複發生。幫手前,要想清楚自己有沒有心力和時間,否則中途放棄,對求助者可能是傷害。」
如果無法長期跟進,他建議不要說得太多:「建議對方找社署或社福機構幫手,這樣便夠了。」
如果衡量自己有足夠時間和心力關顧朋友,可以主動表達關心:「我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你能告訴我嗎?」
然後是用心聆聽,不要給予太多意見。但可以作出情緒疏導:「讓對方覺得你有反應,最好濃縮演繹成一句。譬如對方說了很多和父母相處不愉快的經歷,你可以回應『原來你和媽媽相處那麼困難,難怪如此辛苦』,令他知道你明白他的困難、接納他的感覺,並在認真聽。」
若然照顧者面對的困境難以改變,親友在聆聽之餘,可協助尋求抑鬱症輔導支援。譬如察覺對方有情緒病,可以提議陪他求醫或見臨床心理學家。
「有情緒問題或有自殺傾向者,他們的動力較低。最好是陪他一起去,讓他感到有人支持,同時有壓力要做這件事(求助)。」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002年成立「自殺危機處理中心」,專門支援中至高危自殺危機人士及其關顧者。
2005年擴展服務,增設一條社工接聽的自殺危機諮詢專線,提供緊急情緒支援、個案輔導及小組服務。
曾展國說:「如果有人有自殺傾向,或者知道身邊的人有自殺傾向,卻不知道怎樣處理,都可以打這條專線,或者直接上來中心。」
聯絡電話
2319 1177
服務內容
對象
服務時間
周一至五:9am - 6pm
周六、日及公眾假期:9am - 1pm
(其他時間設留言服務,一個工作天內回覆)
了解更多
網站:常見對自殺的誤解
影片:10個防止自殺小貼士
安慰喪親者
安寧服務社工梁梓敦說,最有效幫助喪親者的方法,不是不斷說鼓勵和安慰的話。「這些好意她都明白,關鍵是她未有力量重新站起來。正如一個人跌倒了,身邊的人都心急想立刻扶起他,其實他知道要站起來,只是太痛了,想在地上多坐一會才慢慢起身。」
真正有用的是站在喪親者的角度思考,協助他們完成生活事項,讓他們能專心休息,甚或陪伴對方完成想做的事、聆聽他們的感受。
張女士的丈夫自殺去世,由於事出突然,當時她腦海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應做什麼,生活一片混亂。
當時身邊不少親友說了很多安慰說話,但她完全記不起那些說話內容。
反而一位親戚說話不多,每天只是去她家幫忙煮飯、打掃和帶孩子上學放學,讓她每天都能在家休息。
情況維持約兩星期,張女士開始接受丈夫死亡的事實,日常生活的節奏和方向才開始慢慢恢復。
事隔多年,她還清楚記得那位親戚做的每一件事,甚至每餐的餸菜仍有印象。
資料來源:安寧服務社工梁梓敦專欄【不怕生死】
想了解更多,可參考大銀「說再見」專題:陪伴喪親者
精神健康急救課程
香港心理衞生會2004年從澳洲引入精神健康急救課程,讓大眾有機會學習在危急關頭,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援助,如抑鬱症輔導,紓緩其痛苦及防止情況惡化。
助理總幹事黃敏信指,當初引入課程時訂下目標:「我們希望1%香港人學會精神健康急救,去年已經達標了。」
黃敏信解釋,課程會教導處理常見精神困擾問題的方法,包括抑鬱症、焦慮症、思覺失調和物質濫用。2019年推出「關懷長者版」課程,針對長者的情緒需要,包括譫妄及認知障礙症,適合照顧者報讀。另有網上課程供在職人士可報讀。
他指不少參加者抱住幫助親友的想法而報讀課程,但上堂後發現原來自己去到情緒臨界點,「意識到自己都有一些精神狀態問題,需要找人幫手。」
服務內容
1. 面授課程
2. 網上課程
對象
有意幫助精神困擾者的人士
費用
$800
報名
聯絡方法
網站
大學生M因焦慮情緒,曾接受心理輔導。為了解更多心理健康,當見到大學有資助,便報讀了精神健康急救課程。
「我試過在地鐵車廂、人來人往之際,忽然無緣無故呼吸急促、心口有拉扯感、想吐、耳鳴、頭暈、腳軟⋯⋯後來在課程學到,原來當時可能經歷panic attack(驚恐發作)。」
M說,以前以為當不幸的事發生,例如得悉家人患病、發生意外等,才會觸發恐慌不安感覺及身體反應,但原來即使沒有這些即時因素,驚恐也可能突襲。因為不安的情緒和壓力可能在不知不覺間累積,身體在一瞬間呈現徵狀。
若身邊人日後出現相同情況,會意識到對方可能情緒出現問題,而不會誤以為對方只是「忘記吃早餐」。
幫人也要照顧自己
即使很想關顧身邊人,但安頓自己也很重要,宜盡量因應個人承受程度,量力而為,避免負上太大壓力。以下是防止自殺會給予關顧者的錦囊:
1. 留意情緒起伏,需要時可找「接棒人」,讓自己稍作休息
2. 預計反覆的情況出現,別怪罪自己
3. 找合適的人傾訴,發掘舒展身心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