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疫下很多社區服務停頓,長者中心縮短開放時間;即使有虐老個案亦難以尋求協助或服務

疫下困獸鬥

2018年⾄2020年期間,香港婦女中心協會收到涉及親密伴侶暴⼒的求助個案,增加了一成。有受虐者因擔⼼染疫,抗拒使⽤如收容所等危機⽀援服務,使她們更難獲得協助。

今年初疫情大爆發下,東華三院芷若園的虐老求助數字卻沒有明顯上升。社工隊長吳劍珊解釋,因為大部分虐老個案都是經專業人士轉介,或是由外展隊落區主動接觸,但疫下很多社區服務停頓,長者中心縮短開放時間,「即使社區有呢啲(虐老)個案,都更難搵服務。」

她坦言,嚴峻疫情增加長者的受虐風險:

1

經濟環境差

「多咗人失業,開工不足」,致家庭壓力大

2

衛生習慣衝突

處理防疫時有不同意見,例如「後生可能好介意,老人家返到屋企冇即刻換衫沖涼」

3

社交距離措施

長者外出機會減少,與同住家人「困獸鬥」,增加雙方磨擦

4

長者難求助

「過往老人家可能喺公園徘徊,街坊見到唔對路就關心吓,或者帶佢去求助。但當公園都唔開放,呢班長者會去邊呢?」

若果家人是施虐者,並與長者同住,通常很少求助;虐老個案呈報數字只是冰山一角

冰山一角

本港針對虐老問題的數據不多,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2002年發表的研究指出,至少有5.39%長者人口曾受虐待。這個數字脗合世衞估算,即全球約有4%至6%長者曾在家中受虐。

根據香港人口推算,每年約有十萬宗虐老個案,但去年社署僅接獲385宗新呈報個案。

多間受訪機構及前線社工都指,呈報數字只是冰山一角。

芷若園社工隊長吳劍珊指,大部分虐老個案都不是長者自行求助,而是由警方、醫護人員或街坊鄰舍轉介。

家屬求助數字也不高,若果家人是施虐者,並與長者同住,通常很少求助。但一些與長者分開住的子女,若發現同住家人虐老,求助機會較高。

吳劍珊強調:「(處理)虐老真係要大家幫手。」雖然長者是成年人,但未必懂得求助,「唔好嫌長氣,多關心一句,長者未必願意主動講,但當有人關心,佢哋就會肯講。」

CASE

1 / 1

缺乏虐老認知、保護施虐家人、傳統觀念等等影響下,都會阻止受虐長者對外求助

婆婆與脾氣暴躁的兒子同住,長期忍受言語及肢體暴力。有一次,他將婆婆的所有物品扔爛,並威脅稱:「再唔走我就殺死你!」她很害怕,慌忙離家後,一直在天橋徘徊。徘徊期間,有途經街坊發現婆婆不對勁,頭耷耷、六神無主,遂上前查問。

婆婆表示不敢回家,怕會被兒子殺掉,覺得走投無路,打算跳橋自盡。街坊聞言立即帶婆婆向區議員求助。

芷若園接手後,才發現婆婆的媳婦與孫女也曾受虐,但她一直懵然不知。求助初期,婆婆很擔心兒子會惹官非,社工解釋除非她有即時生命危險,否則會尊重她的意願,決定是否報警。

輔導過程中,社工與婆婆回憶兩母子相處的時光,了解她是否願意繼續這樣生活下去,還是尋求其他解決方法。

阻礙長者求助的原因

1

缺乏虐老認知

  • 很多長者沒有「虐老」的概念,受虐時不知如何求助,「例如屋企人態度好差,當佢冇到、阻住地球轉,長者都未必意識到係虐老。」
  • 面對親密關係的性暴力時,長者認為有責任滿足配偶的性需要,不知道可拒絕,也不能理解「丈夫強姦自己」這個概念

2

保護施虐者

不了解社工的虐老處理方法,以為求助等同報警,令施虐者面對嚴重後果或刑事責任

3

傳統觀念

認為被家人虐待「好醜」,為顧及面子,不想家醜外傳

4

受虐是命運

認為被子女虐待是「前世欠咗佢」,只好忍受

5

自責

認為被子女虐待是自己的責任,「係咪我教得唔好,令到佢咁樣對我呢?」

長者對社署虐老呈報系統不了解,擔心會唔會對身為施虐者的家人造成影響或令家人被捕

「長者就算講自己的問題,首先都唔係諗自己,而係件事對家人有咩影響?會唔會令家人被捕?雖然嗰個係施虐者,但都係佢家人。」

吳劍珊指,芷若園收到求助後,未必會向社署「虐待長者個案中央資料系統」呈報,因為很多長者不明白呈報原因,擔心會連累施虐的家人,「佢哋好alert(警覺),呢啲位特別小心」。

社工會解釋呈報原因及影響,希望長者安心:
  • 不會辨識施虐者身份,只會記錄其居住地區、虐待方式、與長者的關係等
  • 呈報資料用作統計,供政府了解本港虐老情況,以便規劃服務
  • 社署不會有跟進行動,警方也不會因而作出拘捕
如何鼓勵不願求助的長者?

如何鼓勵不願求助的長者?

疑慮一:害怕家醜外傳、施虐家人被捕

除非長者有嚴重的即時人身安全危機,否則社工會保密,不會向社署呈報或報警

疑慮二:認為被家人虐待是小事,外人未必明白,希望大事化小

若長期啞忍,施虐者只會變本加厲,因此應盡快求助以免事件惡化,釀成悲劇

疑慮三:生活及經濟上都需要依賴施虐者

社工會用不同方法介入,不一定要長者離開原有居所

疑慮四:長者認為自己不久人世,寧願忍讓包容

每個人都有權活得有尊嚴,不在於壽命長短

資料來源:芷若園

照顧照顧者

 

CASE

1 / 1

照顧壓力愈大、施虐可能性愈高;照顧者亦需要得到照顧和喘息的空間,改善雙方的關係和情緒

一名七旬婆婆長年在家中獨力照顧患晚期認知障礙症的丈夫。由於沒有扶抱工具,瘦小的婆婆要扶抱高大的丈夫,感到非常吃力。有時扶丈夫離床,她會要求丈夫一起「出力」,他卻沒有反應。婆婆覺得很委屈,認為丈夫故意不配合:「明明可以自己企起身,點解唔做呢?」她向芷若園社工坦言:「有時頂唔順,我都會拍吓佢。」

在社工建議下,婆婆開始帶丈夫去日間護理中心,讓自己有喘息空間,閒時去長者中心參加活動,夫妻關係亦得以改善。

香港大學於2010年發表研究,訪問了122名認知障礙症長者的照顧者,發現分別有62%及18%照顧者,過去一個月內曾對長者施以言語及身體虐待。而照顧壓力愈大、施虐可能性愈高,尤其是同住、缺乏家傭支援的照顧家庭。

不少照顧者因不了解社區支援服務,獨自面對壓力,沒有喘息空間,因而出現虐老風險

「施虐者都知道唔應該咁做,佢都唔想咁做。當支援唔夠,自己都頂唔順,就會有虐老風險。」

吳劍珊認為,不少照顧者因不了解社區支援服務,獨自面對壓力,沒有喘息空間。例如曾經有位女士來電求助,指患認知障礙症的媽媽記性不好,天天不停致電問東問西。若果她因工作忙碌而沒聽電話,媽媽就會埋怨:「你又唔理我啦!」雖然她很疼錫媽媽,但認為自己的付出不被體諒,覺得「頂得好辛苦,就嚟頂唔順」。

吳劍珊指,很多照顧者並非有心傷害長者,但「年年月月咁照顧,睇唔到出路」,一旦壓力爆煲便可能「頂唔順」。

如有需要,照顧者可循以下途徑尋求支援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