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常長期支援 找機構服務
未雨綢繆,了解公私營機構所提供的長期護理服務,包括上門照顧、日間中心、院舍服務,讓父母得到長期照顧。
2
緊急支援 找信得過的人
平時可用電話或視像通訊跟父母聯繫,但遇有突發情況或急病入院,就需要可靠的親朋戚友照應。
這一章,會先簡介如何申請政府津助的長者照顧服務。
在香港,社會福利署按長者健康和生活需要,提供兩類服務:
1
長者社區支援服務
主要向 60 歲或以上的長者及其照顧者提供服務,包括 41 間長者地區中心、171 間長者鄰舍中心。由於外判給不同的社福機構,每間中心的文化和服務特色並不全然一樣,尤其鄰舍中心。
2
長期護理服務
長期護理服務分為兩類,第一類「社區照顧服務」讓長者留在家裡居住,然後按需要提供上門送飯、洗澡、清潔家居、陪診、購物、復康運動等服務。還有日間護理中心,長者日間去這些中心做運動、吃午飯等,下午約四時回家。
第二類「安老院舍照顧服務」則讓長者入住院舍,按體弱程度入住護理安老院和護養院。
「社區照顧服務」和「安老院舍照顧服務」是要申請的,可以找長者居住區內所屬的長者地區中心社工,經轉介進行「安老服務統一評估」。
2021 年 8 月之前的評估分為四大範疇,由評估員上門完成:
若長者被評為身體機能達中度或嚴重缺損,即合符資格,可輪候政府資助的家居照顧服務、日間中心或津助院舍等。
2021 年 8 月之後,社署使用新的評估機制:
仍由評估員評估長者的日常自顧能力,例如進食、移動、個人護理等。
兩者分別之一,是能否同時輪候社區和院舍照顧服務。
前社聯總主任(長者服務)梁凱欣曾撰文解釋,在舊制下,一位長者健康嚴重缺損,同時又有環境和應付問題,那就只會安排輪候院舍,有三成合資格使用長期護理服務的長者,屬這樣的情況。其餘近六成人有環境或應付問題,可以「雙重選擇」:繼續留在家裡接受上門服務及往日間護理中心,或者入住院舍。
一般人由於擔心無法進津助院舍,很多時都會預先排隊,即這六成長者會和那三成有較迫切需要院舍的長者,一起排院舍。
新制則由社署評分,合資格長者只可以「單一選擇」:
合資格申請院舍的長者,如輪候期間選擇先使用社區照顧服務,院舍服務會暫時被列為「非活躍」個案。直到長者停用社區照顧服務,才變成「活躍個案」,輪候次序亦會回復到原來位置,不用重新輪候。
舊制下,長者不能主動要求列為「非活躍」個案,令一些仍想留在社區生活的長者無法暫時「叫停」。如長者獲派宿位後選擇放棄,下次申請便要重新輪候。但新制容許長者按照自己意願,隨時要求列為「非活躍」個案,有需要時才繼續輪候。有前線社工表示,大部份照顧者和長者都歡迎新安排。
準備好先住院舍
伯伯跌倒入院後,按社工建議接受安老服務統一評估,結果判定他適合入住院舍。伯伯大驚,他未有心理準備入住院舍,亦認為自己的身體不算差,只需要短期的社區照顧服務,例如上門復康訓練、送飯和陪診。
在舊制下,如果伯伯不想輪候院舍,只能連同社區照顧服務一併撤銷申請。如果繼續輪候,但數年後獲派宿位時仍不想入住,便要放棄資格,下次重新評估及申請。
在新制下,伯伯可以要求將自己列為「非活躍」個案,同時使用社區照顧服務。當他自認為身體機能衰退、有心理準備入院舍時,才變成「活躍個案」繼續輪候。
雖然新制似乎減少了輪候院舍的長者人數,但社署的社區照顧服務一向被批評嚴重不足,令很多長者和家人擔心。前線社工則認為,近年已增加了不少社區照顧名額,但問題在於這些服務能否切合不同長者的需要,例如送飯服務未必照顧到一些偏遠地區長者。
我的老爸:安老服務統一評估(上)
當同路人知道老爸行得走得,行動自如,動作矯健,有問有答,會講會笑,就會奇怪他怎樣能夠通過「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讓他排院舍隊⋯⋯
我的老爸:安老服務統一評估(下)
由始至終,我都不熟悉社署的評估制度、程序、評估準則、服務編配⋯⋯社工只說家訪是評估老爸的需要⋯⋯
以下三類社區照顧服務,大部份需要長者通過「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才可申請:
1
家居上門服務
2
日間護理中心
3
社區服務券
資格
服務內容
輪候時間
約九個月(截至 2024 年 6 月)
提供單位
61 支來自社福機構的服務隊
資格
服務內容
輪候時間
沒有數字
提供單位
61 支來自社福機構的服務隊
資格
服務內容
輪候時間
約九個月(截至 2024 年 6 月)
提供單位
31 支來自社福機構的服務隊
資格
服務內容
服務形式
輪候時間
約四個月(截至 2024 年 6 月)
提供單位
93 間津助及 71 間自負盈虧日間護理中心
政府近年推出的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以「錢跟人走」的概念,將資助直接給予長者,由長者和家人決定選擇哪種服務和單位,例如可以選擇一周去三天日間中心,然後再有上門的家居服務。
資格
付款安排
計劃設有入息審查和共同付款機制,按長者及同住家人的入息,去釐定付款級別。共同付款金額共分六級,長者須支付的金額為社區券服務組合價值的 5%、8%、12%、16%、25%、40%,亦可額外付款,向認可服務單位購買高於社區券價值或認可服務範圍以外的服務。
價值
根據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調整,截至2022 / 2023 年的每月社區券面值,最高為 $10,070,最低為 $4,210。
輪候時間
沒有數字
提供單位
253 間社署津助非政府機構、非牟利機構/社會企業及私營機構負責營運的認可服務單位
STORY - 如何申請服務券?
會計師 Elaine 最近成了朋友間的「顧問」,不斷解釋如何替爸爸申請政府服務。「我是誤打誤撞好好彩,再加上尋根究柢,當作核數一樣去查明!」她拿出厚厚一疊文件,還細心地畫了申請服務的「路線圖」。
2015 年 10 月,Elaine 的爸爸經私家老人科醫生確診患有認知障礙症,她馬上開始替爸爸找培訓,希望延緩退化。「我找了四間中心,都說『要排隊㗎』就關門,好不容易才有一間的社工好心,拿出文件告訴我,應該找那間中心去申請。」她已經不記得是所屬地區的長者地區中心,還是鄰舍中心:「我讀過書,都覺得這些簡稱和制度好混亂,怎要求長者明白?有時講錯名字,社工就會說不關他事,要非常有韌力才可以面對。」
Elaine 按著資料致電那中心,聽電話的轉來轉去,直到找到「對」的人回答,已經是 11 月中。來來回回好多通電話,社工十次有九次都不回覆,Elaine 堅持一直打,終於在翌年 3 月中可以與社工首次見面。幸好 Elaine 可以彈性工作,能夠抽出平日下午,否則只剩周末有空,社工又是長短周工作,一定要等更長時間。
社工見了 Elaine,再約見 Elaine 和爸爸,直到 5 月才有資深社工家訪。「那是一位木無表情的社工,拿著四、五十頁文件,就像核數一樣去審查。」Elaine 相信過程中有兩個關鍵,第一是:要講事實,也要講得好慘。
「要說出整個家庭的潛在風險。」 Elaine 說目前爸爸雖然由媽媽照顧,可是媽媽做過心臟手術、曾經中風:「要強調可見的未來,是有機會不能照顧自己。」她說很多照顧者一被社工問,什麼都沒答就哭出來。
第二個關鍵是患者本身說願意入院舍。「社工期待認知障礙症的患者本身也可以清楚表達意願,其實很難的。」Elaine 說媽媽不想爸爸入院舍,她當時解釋排院舍要等三五七年,不如先排隊。所以當社工問起,爸爸懂得回答:「要住時,都無辦法。」「我發覺申請是要有技巧的,我去了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家屬小組,很多情況比我爸更差的,都沒法申請。」Elaine 家住天水圍,而無法申請的分別住在觀塘、沙田,也許地區亦影響申請資格。
突然有社區服務
2016 年 5 月中,社工正式把個案呈交社署,同時申請社區和院舍服務,7 月 Elaine 收到社署信件,爸爸已經列入長期護理服務編配系統。「他『入隊』了!」Elaine 隨即要填報心水的院舍和日間中心,當時以為要開始等「三五七年」,沒想到 11 月就收到邀請參加「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
Elaine 自覺非常幸運,一兩個星期就回覆參加和寫明選擇的服務:讓爸爸到荃灣一間專為認知障礙症而設的日間中心,一個月九次。「我當然想更多日數,天天去也只是一千四百多元,超抵!可是中心安排不到交通。」她整個過程都是自己找資料,自己評估爸爸的需要,沒有問社工:「社工似乎也不清楚服務券的內容。」因為爸爸是與弟弟同住,計算家庭收入,每月只需花五百多元去日間中心。
很快地,11 月底社署已經寄來通知書和「社區照顧服務券證明書」,Elaine 馬上讓爸爸去日間中心受訓。「之前單是找對中心、找對社工、等社工⋯⋯已經用了大半年,沒想到 7 月排隊,11月就安排到服務!」雖然這距離爸爸確診已經超過一年,Elaine 仍然自覺非常幸運。
2017 年 7 月,社署再主動邀請 Elaine 爸爸參加「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這計劃除了入息審查,還有資產審查,爸爸也只需三千多元就可以入住。「我們沒打算讓爸爸住,可是這令我們很放心,萬一有需要時也有院舍照顧。」一些社工批評計劃可選擇的院舍多是私營院舍的買位,但 Elaine 說名單上也有一些津貼院舍,有一間日間中心還是爸爸曾去過的,印象很好。
另一個坊間批評是,參加了這些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就會暫停排津助的社區和院舍服務,但這對 Elaine 不是問題:「一來不用服務券,就可以重新排隊,二來我最想是爸爸快快可以得到訓練,並不是為了送入老人院。服務券讓他加快訓練,非常好。」
「政府服務識用和不識用,分別好大。」Elaine 最後總結:「但要強調的是:我是會計師,如果一般長者如我媽媽,怎能處理?」
有得揀都要識揀
香港安老服務引入有資產審查的服務券計劃,是始於 2002 年林鄭月娥擔任社會福利署署長時發表的〈署長隨筆〉,提出「用者自付、錢跟人走」。2008 年安老事務委員會委任顧問研究,2013 年 9 月推行為期四年的「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
政府相信服務券可以讓用者更有選擇,但這選擇是受限於合資格單位提供的服務,像 Elaine 原本希望可讓父親花更多時間去日間中心接受訓練,但因為安排不到交通而要減少。
社署於 2020 年 10 月推行第三階段「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全港十八區都有服務,數目最高可達 8,000 張。2023 年第三季起,社區券將會恆常化,分階段將受惠人數增加至12,000人。
另一關鍵是使用服務券一般需要有中立的個案經理(case manager),替使用者選擇適合的服務,但如目前社署只向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的使用者,提供個案經理。不是所有照顧者都像 Elaine,懂得使用社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