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

原來早有病徵

P一直以為媽媽來到英國才性情大變,跟Gary詳談後才發現媽媽可能早在香港已有認知障礙症病徵,只是大家都沒察覺。

P 在朋友介紹下認識了也是剛移民到英國的香港社工——聖雅各福群會前服務經理岑智榮(Gary),他在聖雅各負責過多個認知障礙症項目,包括賽馬會高錕腦伴同行流動車和智友醫社同行計劃等。

P 一直以為媽媽來到英國才性情大變,跟 Gary 詳談後才發現——媽媽可能早在香港已有徵狀,只是大家都沒察覺。

P 回想移民前半年,正值香港疫情高峰,她將獨居公屋的媽媽接來同住。她憶述:「我說疫情不要出街,她卻常溜出去很久,回來說自己迷了路,我不以為然,以為她只是不熟我這一區。」媽媽不時為了出街跟 P 吵嘴,又投訴新床褥太軟。P 特地回媽媽公屋運來慣用的床褥,然而媽媽不熟新居床鋪位置,有次深夜落床時跌倒。

媽媽從此不肯再入房睡,兩個月堅持睡在客廳的按摩椅,這次跌倒令她早已受傷的脊椎更差,來到英國要做物理治療。

岑智榮告訴 P:搬到女兒住處,媽媽已需要適應,但因為在香港,起居飲食習慣仍然維持,可是來到英國面對全新環境,就算認知障礙症沒有惡化,心情亦受到影響。

岑智榮叮囑移民港人若懷疑家人有病,要盡快求診,確診後既能讓患者獲處方延緩腦退化的藥物,亦令照顧者得到更多服務支援。

社工岑智榮:儘快確診

聖雅各福群會前服務經理岑智榮移民英國後,開始從事當地的認知障礙症華人長者工作。他叮囑移民港人若懷疑家人有病,要盡快求診。他強調確診這一步很重要,既讓患者獲處方延緩腦退化的藥物,亦令照顧者得到更多服務支援。

岑智榮說:「認知障礙症患者愛跟最常接觸的人角力,在香港可能針對工人,來到英國便針對家人。」他說照顧者切忌不斷糾正對方,他忠告:「你不斷糾正她,她會認為是你刁剔她,對你更加懷疑,這時你只能做妹仔。」

確診的路途漫長,要盡量維持雙方的良好關係。

岑智榮

再以 P 為例,P 帶着媽媽求診,但媽媽不肯讓她充當醫生的翻譯,岑智榮解釋:「媽媽不懂英文,但對你的表情更敏感,你用英文講述她的情況,即使你沒有表達不滿,仍是像數她的是非。」

他說認知障礙症病人雖然記性差,但情感記憶深刻,會記住某人對自己好不好,若他失去信任,會令將來更難照顧。他建議:「在英國求診可以要求翻譯,如果診所這次無法安排翻譯,寧願下次再來。」

社工照顧 10 大貼士

在香港照顧認知障礙症病人並不容易,移民後才發現家人出現徵狀更覺徬徨,聖雅各福群會前服務經理岑智榮列舉十個照顧貼士:

社工照顧10大貼士

1

尋求確診

去家庭醫生門診(GP)求診,由GP轉介專業評估。盡早確診很重要,早期認知障礙症病人可用藥物延緩腦退化,照顧者亦較易獲得支援服務。

2

建立安樂窩

幫助長者適應全新居住環境,例如在煮食爐電掣上貼標籤,以1、2、3步驟代替開關掣,或以大細火圖案代替強弱掣,水喉冷熱掣也得貼標籤。

3

分擔家務

盡量讓長者重拾在香港時的細藝,不懂操作爐具的可負責洗菜切肉,原則是協助他們參與家務,寧願他們做錯也較投閒置散好。

4

注意樓梯安全

盡量將長者臥室及浴室設於地下層,以免他們上上落落;要是長者臥室設於上層,在樓梯間安裝感應燈,以防他們摸黑拾級時跌倒。

5

注意日落症候群

有些認知障礙症患者有日落症候群,入黑會出現焦躁和幻覺。英國冬天提早日落,更易影響長者判斷力,提早關窗廉可訓練他們不靠日照掌握時間。

6

耐心教認路

多帶長者在居所四周散步,在教堂、消防局等地標不厭其煩向他們重覆方向。偶爾悄悄跟他們走回家,確認是否真的認得路。

7

走失聯絡

在長者的銀包放一張家人聯絡方法的紙條,或在長者電話安裝追蹤功能。有些地區的警局為長者提供走失手帶,上面的 QR Code 記錄緊急聯絡人資料。

8

遠親不如近鄰

跟左鄰右里建立良好關係,不妨讓鄰居知道長者情況。英國人對認知障礙症很包容,這樣既令長者對社區有親切感,長者走失時亦較易獲得支援。

9

找人傾訴

照顧者難以長期單打獨鬥,盡量找人傾訴,預早物色親友或鄰居作為緊急支援,萬一自己不勝負荷,仍可將長者交託給可信賴的人。

10

避免角力

認知障礙症患者有深刻情感記憶,不要執着糾正他記錯,也別在他面前向醫生講述病況,寧願等診所安排專業翻譯,跟患者保持良好關係以便長期照顧。

醫生馬仲儀:勿急著用藥

聯合醫院前內科及老人科醫生馬仲儀去年移民英國,正於當地公立醫院任職老人科醫生。她說英國照顧者對認知障礙症的態度有別於港人:

香港照顧者發現家人患上認知障礙症,都想醫生盡快開藥,即使自己並不了解藥物作用;英國照顧者卻樂於跟醫生討論用藥目的和預期效果,並不急於要患者用藥。

馬仲儀指出三種情況需要藥物治療:

1

較年輕而本身活躍的患者,可透過藥物減慢認知障礙症;

2

有異常行為或暴力傾向患者,可透過藥物抑壓行為;

3

有可能出現病變或癌症,須以藥物治療。

她舉例:「如果患者已經90歲,患上最典型的阿茲海默症, 認知障礙轉變很慢,我作為醫生便不會讓他吃藥,一來效果不強,二來可能有副作用。」

正因為英國認知障礙症患者不一定用藥,很多人也就不急於確診,馬仲儀解釋兩地居住環境有別:在香港,長者大多跟家人同住,要是患了認知障礙症,家人首當其衝。她舉例:「阿婆夜晚在 300 呎公屋走來走去,同住家人覺得很困擾;但英國的阿婆自己住,要是她沒走出街,又沒有摔倒,家人覺得沒有問題。」

加上英國小鎮生活恬靜,認知障礙症患者很易如常外出,日常生活大致維持,不似在香港車水馬龍,單是坐地鐵對他們已是挑戰,長者出現少許記憶退化已很明顯,家人便想盡快做一點事,例如確診或食藥。

TIPS 醫生照顧貼士

馬仲儀指一般人移民都要適應新生活,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學習能力差,更需要時間調節。

馬仲儀說確診認知障礙症方便為患者申請院舍或上門照顧,但英國確診過程漫長,要是未得到確診也非絕路,因為當地很多社會服務支援身體虛弱或行動不便的長者,無須證明患上認知障礙症。

反而這時最需要照顧者的耐性,像英國冬天日照短,中、後期認知障礙症會有日落症候群,到入黑會焦慮煩躁, 睡眠不安或產生幻象。日落症候群的成因未明,亦沒有藥物治療,她說:「如果長者明明在家裡但不斷說要回家,你只能耐心解釋。」

有些長者在香港每天去飲茶,來到英國可能因為不熟路或怕凍而不肯外出,馬仲儀說只能讓長者慢慢調節:「這些看醫生也沒有用,我們自己移民都要適應新生活,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學習能力差,更需要時間調節。」

她建議照顧者讓患者重拾在香港的晚間活動,例如習慣晚上看粵劇,可以在網上找片段重播,希望可以低少日落症候群。

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學習能力差,更需要時間調節。

馬仲儀

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