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香港人有更多機會接受教育,工作更多選擇,經濟條件與身心健康都有別昔日年長一輩。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金齡薈服務發展主任陳志強指,現時60至80歲仍屬黃金活躍期:「外國早以『new life stage』形容50歲後的變化:人生成長可以不跌反升,這個高峰可以是事業、身體,或精神上找到新的滿足感。」
對於這群50+,學習、結婚、工作、退休都不一定設有時限,面對這種彈性大、充滿變化的生活,需要主動界定目標,釐清想法。
資料來源:The New Life Phase: An Overview
15張卡都是creative aging的元素,邊玩邊調動卡牌,參加者可體會「退休」的型態流動多變,範圍亦廣。「沒有固定模樣,沒有既定路線。」陳志強笑言:「除了考慮去那裡旅行,還有好多事可以考慮。」
人生下半場會持續變化,當中穿插著角色轉換、階段重疊。陳志強說,退休過程貴乎探索自我,trial and error,「撞板便再調整」,「例如有男士很鐘意釣魚,退休後天天釣魚,後來發現原來不能這樣。」又例如不少人退休後立刻旅行,「蜜月期」後回到空白的現實生活,迷失之際,就是再探索自己的時機。
「與其嚇young old要如此這般,不如告訴你,退休就是不斷嘗試的過程。」陳志強常提醒50+需要的是交流空間,不需事事建議:「退休生活不是由社工說應該如何如何。」
退休後如何安排生活?陳志強指最普遍是把時間分三份:
一份用在自己身上,發展個人興趣、再就業等;
一份連結社區,如做義工或參與社區活動;
一份用來陪伴身邊人。
在休閒、娛樂、學習間取得平衡,可以安排每星期恆常活動,如逢星期三、六做運動,讓生活有穩定坐標。陳志強強調,時間分配方法只是框架,「真的投入某興趣,可以一星期天天做。」
「我退休做什麼好?」退休工作坊上,常有50+這樣問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總監樓瑋群博士。樓瑋群坦言無法教導對方如何生活:「是我要問你,人生想要什麼?我會說你有這些可能性、這些資源,那你想做什麼?」
樓瑋群長期研究香港老年學議題,認為港人的退休規劃不足:「張開眼沒有agenda,行程是空的。或只想去旅行,去兩三年也累了。」
中心團隊觀察到,50至59歲人士面對人生轉變,情緒健康及社會連結不及60至70歲群組般穩定──前者仍在探索退休生活的落腳點,後者則已熟悉找兼職、交朋友、做義工的途徑,生活相對固定。
輸入退休儲蓄、投資、退休金計劃、 其他退休收入及預計退休生活方式等,系統便會提供分析報告,建議行動方案,讓用戶了解籌劃退休時需考慮的因素。
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