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STORY - 「超超齡留學生」赴歐讀書
菲芸年輕時未曾出國留學,一直感到遺憾。50歲那年決心放下工作,到瑞典留學,修讀與工作沒半點關係的中東研究碩士。
菲芸父母先後過世,沒照顧牽掛。她當時營運小型廣告公司,不缺生意,心裡一直盤算走不走:「我已經是超超齡學生了,難道要等到成為老年學生才走?不下定決心,可能再也走不成。」她決定讀兩年,慢慢讀,好好適應每星期40小時的學習時數。
同學都是青春少艾,起初她只坐在課堂角落,生怕惹來奇異目光,後來發現顧慮是多餘的,「班上其實沒有人注意我的年齡。在他們眼中同學就是同學」。反而要適應上課的步伐,每星期兩天課,其餘時間要用來看文獻、趕功課,根本沒時間周遊列國。
瑞典生活節奏緩慢,菲芸領悟到人生不只工作,還有其他環節:興趣、家庭、有質素的獨處時光。比起與朋友外出歡聚,一個人靜下來、看電影、讀書的時光,也可以很滿足。這兩年是難得的喘息,讓她學習從極簡生活中,在小事尋找快樂。
她交畢兩萬字論文順利畢業,回港繼續廣告業務。如今她以滿足感為先,只接感興趣的生意,也不會日夜顛倒地工作:「儲儲彈藥吧,兩三年後再去讀書。」
「超級長者」靠用腦
瑞典神經學家Marsel Mesulam長年研究「超級長者」(Superagers),指年過80、但認知能力與25歲年輕人無異的長者。他發現超級長者的共通點,是頻繁從事需費神思考、甚至讓人感到不適的困難任務,例如學習具挑戰性的技能、劇烈運動。雖會引起疲憊、沮喪等負面感覺,但這些不適感卻能強化大腦肌肉。
美國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心理學家Denise Park的研究也指,提升大腦認知能力的關鍵,是參加過去不熟悉的活動,接受新刺激。他把221位60到90歲的人士分成三組:組別一學習新技能;組別二進行自己熟悉的活動,如在家聽音樂、玩填字遊戲;組別三參加社交團體,維持社交。這些活動每週進行15小時,3個月後發現,只有組別一的記憶力明顯進步。證明若只待在熟悉的領域,心智能力不會提升。不斷接受新挑戰,才能活化大腦。
香港50+進修課程
在大學旁聽
190間長者學苑
由勞福局推行逾15年的長者學苑計劃,分為新界西、新界東、九龍西、九龍東、港島區聯網。區內社福機構與不同辦學團體合作,學校利用其設施提供課程,讓年長人士在學校環境內進修。
中小學提供較興趣導向的課程,專上學院的長者學苑則較學術性。理大、城大、嶺大、都大、教大皆設有旁聽生計劃,與其他學生一起上課,但不用完成功課及考試。
課程由全港各間長者學苑自行設計,詳情可登上個別長者學苑網站瀏覽。
價錢
中、小學長者學苑課程的收費由免費至數十元。
專上學院的課程收費約數百至數千元,大多提供學費優惠
查詢
教學術也教生活
信義會 x 教大 長青進修
「長青進修」學習時數較長、收費較貴,短期及長期課程學費分別為二千及六千多元。「如果無較好的內容,是不值得收取如此價錢」,信義會沙田多元化金齡服務中心主任張家瑋表示,課程導師普遍具有大專授課經驗,課程結構由淺入深,兼備學術知識及生活化應用。「以心理學課程為例,除了學理論,還可應用在處理奶奶情緒,可以如何幫助她。」
「長青進修」已開辦16年,早年由中大策劃課程,五年前改為與教大合作,部分課程由教大協辦。
張家瑋指不少學員由零基礎開始學習:「以畫畫為例,會由素描開始學,再到水彩、塑膠彩。大家程度相若,不用怕比較。」功課方面,他笑言「有交就得」,功課量不重,「功課的目的不是考驗他們,而是幫助學習。」所以功課形式十分生活化,例如中醫課程學員要為家人設計食譜,心理學課程學員則要寫反思日記,記錄日常省思。
張家瑋坦言「學習並非全部」,他視長青進修為50+踏足社福服務的第一個落腳點,「到了這個年紀,身體、伴侶或家庭有問題,至少有地方讓他們找人幫助。」課堂內外,社工也有角色,負責聯繫及關懷學生,「例如見他沒返兩課,我們就會聯絡他,關心有沒有什麼事發生。」也會尋找適合的學員負責組織聯誼活動,編織學員之間的網絡。
平價短期課程
聖公會福利協會 彩齡學院
學院設有六個學系,全港共14個進修中心,會按學員需要開辧不同短期課程,價錢相宜,每課約數十元。
學院行學分制,每兩學年會統計一次學分,向學員頒發證書,並會舉行畢業禮,讓學員租借畢業袍拍照。
服務對象
50歲或以上
課程內容
費用
每兩學年註冊費$60,大部分課程收費數十至百多元
查詢
線上讀大學
疫情推動不少大學開設網上專項課程,或在學士或碩士課程加入遙距選項,讓學生不受地點及時間限制,自行安排上課。完成課堂及考核後,可獲頒發證書。
除了瀏覽個別大學網頁,可在以下線上平台直接報讀課程及上課。
Coursera與史丹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等逾百間大學及企業合作,推出涵蓋各科目的大專課程。
學習方法不一樣
日本精神科醫生和田秀樹在《50歲的學習法》指出,50+的學習重點不在於具備多少知識,而是掌握及活用──從知識歸納出獨特的詮釋、分析、觀察角度,轉化為自己的智慧,「唯有具備這種能力,別人才會想知道你的意見,期望你提出不一樣的分析。」
他提出三個學習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