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照顧者生活津貼
關愛基金自2014年起以試驗形式,先後推出四期「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雖然有明確的申請資格,但照顧者不能主動申請,而是由社署向正輪候長期照顧服務的長者發信,邀請照顧者申請。
最新一輪計劃於2021年4月開展,為期30個月,現已截止申請。2023/24年度施政報告,計劃將於2023年起恆常化,並會提升津貼金額。
1. 照顧津貼
2. 培訓津貼
計劃推行以來,一直沒有增加津貼金額。立法會秘書處指出,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數字顯示,約有80萬長者與家人同住;輪候資助護理服務的長者則約有7.4萬人,並且逐年上升。
但首三期護老者津貼獲邀申請的照顧者當中,僅有不足一成人成功領取津貼。而三期合計,僅有2,450人成功申請,遠低於目標人數的6,000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關注殘疾人士照顧者平台」及「Carers Voice照顧者大大聲」面書群組收集了一些照顧者心聲:
1 / 4
照顧者 A:「我覺得好嬲,因為政府宣傳唔夠、門檻又好高,好多人都申請唔到。」
面對處境:正照顧肌肉萎縮症丈夫及罕見病兒子
申領失敗原因:正領取綜援,故不符資格
其他照顧者獲悉後紛紛表示:「真係好複雜。」有人直言曾向社工查詢,但獲告知照顧年期需達一年以上,才會收到邀請函,「一聽到要邀請函就知無望,社工也沒有詳細解釋。」有人更表示原本不知有這個計劃:「當年我都係朋友傾開,先知有呢類型津貼。」
問題癥結在於,政府一直將支援照顧者的政策,與扶貧政策混淆,只有低收入、沒領取其他津貼人士,才有申領資格。連領取長生津的照顧者也不合資格,等同將雙老家庭拒諸門外。有照顧者認為,津貼應放寬條件,毋須入息審查,惠及綜援及傷津家庭,「唔用扶貧角度,而是欣賞、肯定照顧者身份。」
「關注殘疾人士照顧者平台」批評,有關津貼以試驗形式推行,每期有指定年期及名額,不能惠及所有照顧者。平台於2019年調查顯示,逾半照顧者未聽過有關津貼,而超過九成人認為政府應推出恆常照顧者津貼。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回應2022年香港理工大學顧問研究時,也要求政府承擔經濟上支援照顧者的角色,將津貼恆常化、降低門檻及調高金額。
2. 照顧服務券
社署現有兩項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以「錢跟人走」的模式,讓長者自行選擇服務。兩項計劃同時採取「共同付款」方式,按照長者的入息和資產情況分為幾級,經濟能力愈低、可獲愈高資助金額。
跟照顧者生活津貼一樣,社署會向正輪候長期照顧服務的長者發信邀請參與,長者及照顧者不能主動申請。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
社署於2020年10月推行第三階段計劃,共有253間由社企、津助及私營機構營運的認可服務單位可供選用。社署會審查長者及同住家人的經濟狀況,以釐定長者的共同付款級別。
需留意的是,長者參與試驗計劃期間,其在中央輪候冊上長期護理服務的申請將會暫停。長者如有需要,可透過重新啟動輪候狀態,輪候位置會以原本的申請日期為準。
2022/23年度施政報告宣布,社區券計劃將於2023年第三季起恆常化,並會分階段將受惠人數至12,000人,服務券適用範圍亦會擴展至租借輔助科技產品。
詳情: 共同付款金額級別列表
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
社署於2017年3月推出試驗計劃,讓正輪候護理安老宿位的長者有機會嘗試適應院舍生活,為期最多半年。計劃自 2022/23年度起恆常化,名額由3,000張增加至4,000張。
採取共同付款方式,按照長者的個人入息和資產情況分為八級,經濟能力低者可獲較多資助。最高每月$16,036,按年調整。
詳情: 共同付款金額級別列表
1 / 1
Story - 如何申請服務券
照顧者Elaine的爸爸確診認知障礙症後,正在輪候長期護理服務期間,先後獲社署邀請參加兩項計劃。她自覺非常幸運,很快便回覆參加,並寫明選擇的服務。
申請過程中,Elaine自行找資料及評估爸爸需要,沒有問社工。她坦言:「社工似乎也不清楚服務券的內容。」她總結說:「政府服務識用和不識用,分別好大。」她作為會計師,也要花上大量心力才找到適合服務,「一般長者怎能處理?」
Elaine曾接受大銀訪問,詳細解說申請社區服務的路線圖:如何申請照顧服務券
3. 非政府機構
社福機構也有透過不同方式,向照顧者提供經濟上的援助。
當中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CARE學院推出「照顧者易達咭」(Carer EPS)計劃,蒐羅坊間為照顧者提供社區優惠的食肆商戶、醫療機構,向已加入成為會員的照顧者提供間接支援。
照顧者易達咭
CARE學院聯同七間社福機構,籌組照顧者易達平台,並推行照顧者易達咭(Carer EPS)計劃。免費入會後,會員會收到介紹最新社區資源及優惠的資訊。
負責計劃的社工李芷萾說,易達咭上會寫著「I am a carer」,希望和長者咭一樣,給予持咭者一個身份認同。團隊聯絡了不少提供醫療產品和服務、軟餐的社企和商戶,為持咭的照顧者提供優惠,肯定他們的付出。